-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民生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日益增强。
2010年是医改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健康领域热点频出。一年来,本版围绕百姓关注的话题,先后推出了“美丽的陷阱”、“优生优育路在何方”、“养生热的冷思考”、“13亿人如何养老”、“关注心理健康”、“医疗纠纷如何处理”、“中药走出国门”、“青春期教育”、“解剖儿童看病难”、“直击抗生素滥用”、“艾滋病防治深度观察”等一系列深度报道,引起较大反响。
时值年终,我们对2010年健康领域的大事进行一次梳理,希望能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些回味和思考。——编者
医改进入“深水区”
事件回放: 2月23日,卫生部等五部委《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出台,选定16个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
12月3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印发,明确将放宽社会办医条件,社会办医疗机构将与公立医院在准入、医保、税收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医生流动。
12月9日、14日,国办《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连续出台,旨在规范基本药物的采购机制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地挤干药品的价格水分,打破“以药养医”机制,建立长效补偿机制。目前,全国已有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均价下降30%左右。
点评:
今年以来,医改进入“深水区”。所谓“深水区”,是指那些利益格局错综复杂而又关系全局的关键区域。
医改是一场考量政府执政能力的民生大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指标不断攀升,社会事业发展却相对滞后,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局面长期存在。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社会结构深度调整的阶段,医疗卫生领域的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已势在必行。
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让百姓从“看病难、看病贵”中解脱出来,殊为不易。医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既要注重公平,又要兼顾效率。在改革初期,政府首先要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眼下,这场民生大戏刚刚开演,人民群众就是观众。观众满意了,演出才算成功。
医生连续被刺
事件回放:6月10日、11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连续发生两起医务人员被刺案件,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被袭;6月21日、22日,湖北省两名医生被刺。
点评:
近年来,医生被害事件、医疗纠纷、恶性医闹事件日益增多,部分患者维权呈现暴力化倾向,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医生是救人的职业,医患关系本应是最亲密的关系。但是,中国的医患关系为什么如此紧张,甚至屡屡出现剑拔弩张的状况?
很多人认为,看病就是“消费”,只要花了钱,就应该治好病。如果治不好,医生就是“图财害命”。他们往往难以接受人财两空的结果,很容易产生过激反应。从长远来看,只有从制度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才能堵住医院这个社会矛盾喷发的“火山口”,让医患关系重新回归理性。
8月5日至26日,本版推出“医疗纠纷如何处理”系列报道,就医疗纠纷维权暴力化、医疗事故鉴定、医疗官司、第三方调解机制进行调查,为医疗纠纷提供解决思路。
“超级细菌”现身
事件回放:10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了3例携带NDM―1耐药基因细菌的病例。其中1名老年携带者已经死亡,但其主要死因为晚期肺癌。专家介绍说,这种细菌俗称“超级细菌”,对临床常用的大多数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短期之内没有对付这种细菌的办法。
点评:
“超级细菌”乍听是“外来物种”,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对它的产生贡献了一份“力量”,那就是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人类战胜病菌;另一方面,它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把“超级细菌”释放出来了。我国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不容乐观,平均每人一年使用大输液的量为8瓶,医生给病人上“三素一汤”(抗生素、维生素、激素、葡萄糖)是家常便饭。
抗生素滥用是由药企、医生、医院共同制造的,当然也离不开患者的错误观念。只有切断利益链条,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超级细菌”。
11月11日至25日,本版推出了“直击抗生素滥用”系列报道,对抗生素的滥用现状、原因、出路进行了报道。
遭遇“血荒”
事件回放:10月底,青岛、南京、北京等全国多个城市血库告急,昆明更是出现10年来最严重血库告急,引发了各界关注,被称为“血荒”现象。为此,卫生部部长陈竺带头献血,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响应。11月初,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认为,用血紧张不是“血荒”,内地临床血液供应的情况已快速好转。
点评:
血库告急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只不过今年献血人更少了,以至于献血量不够用了。我国献血人群90%都是农民工和大学生,为什么大部分人不愿意献血呢?原因很简单,很多人担心献血会感染疾病。这说明,献血的基本常识还未得到普及,公众的健康素养有待提高。
公众对献血疑虑重重,有关部门缺乏有效的回应,也是引发“血荒”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把公众的献血热情引导好、保护好,才是告别“血荒”的治本之策。否则,明年“血荒”未必不会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