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对话人: 编 辑 黄碧梅
专 家
刘国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北大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于宗河(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会长)
【阅读提示】
我国民营医院接近5000所,占我国医院总数的20%左右,但是其承担的诊疗服务量远低于这个比例,医院规模多数比较小。民营医院发展不起来,当然有自身面临信任危机等原因,但是长期以来的政策制约也是重要原因。
去年的新医改方案提出,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民营医院是纯粹的企业还是带有公益性?为什么我们要扶持其发展呢?现实情况中民营医院遭遇哪些政策执行的壁垒,“一视同仁”的新政策又该如何落到实处?本版编辑与相关专家展开对话,试图寻求答案。
一问:
营利和公益矛盾吗
编辑:国家对民营医院的定位是怎样的,它是纯粹的营利性企业还是具有公益性的?
刘国恩:要看对公益性的理解是传统意义的还是与时俱进的。从传统意义上,公益性服务好像就必须是低价,甚至是免费的最好。但从实质上看,我以为公众受益才是公益性最核心的内涵。对医疗服务而言,医保制度与医疗制度两方面要协同并举,才可能有效地推进医疗的公众受益程度。公众买不起服务,主要问责医保制度;公众买不到服务,主要问责医疗体制。虽然服务是一体,但责权分明。
医疗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最实在的表现应在服务质量、效率、安全和满意度方面,而不仅仅是廉价,更不该是吃免费大餐。“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于宗河:民营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医改意见指出,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
我国现在民营医院近5000所,占医院总数的20%左右。按照两年前的不完全统计,估计营利性的占90%以上,非营利性的占10%,这两年情况可能有所变化。
医疗卫生事业本身就属公益性质。虽然民营医院多是营利性的,但和一般企业不完全一样,也有一定的公益性。
编辑:鼓励发展民营医院,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刘国恩:从经济角度看,利用社会资源办医,可以减少财政压力,使其用于其他更需要的地方。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包括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共同成长的环境,那么,中国很难靠现有公立医院单独完成伟大的医改使命——满足不断增长的国民医疗服务需求。因为公立医院的发展壮大毕竟需要充足的资源,而要靠财政投入(特别是地方财政)既不现实,也不可取(低效、无动力),因此面向社会融资必然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发展之路。医疗行业引入社会资本,不仅具有巨大的潜力,同时又能把现代市场的游戏规则带入医疗市场发展,推动医疗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益。
从政治角度看,开放医疗市场,是社会进步、发展机会公平的客观要求。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除极个别国家外),非政府医疗机构的品牌、技术、规模、服务质量和效益,几乎都要优于政府医疗机构。因此,当前我国民营医疗机构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不应该是天生注定的。
二问:
非公民待遇有哪些
编辑: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但是现实执行中,很多民营医院常常面临与公立医院相差悬殊的待遇。具体都有哪些待遇,导致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难以在同一跑道上公平竞争?
刘国恩:民营医疗机构没有形成与公立医院对等竞争的局面,主要是制度原因造成的,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准入存在很大障碍;健康的成长条件受到制约。
特别在科研立项方面,国家科研资金的流向,主要倾向于公立医院,尤其是教学型医院。人员编制和职称也是一个大问题。在中国,事业单位的编制和职称是强大的行政化资源。对于民营医院,新医改之前,行政配置的人员编制和职称都没有了,民营机构的医务人员自然失去了事业、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动力,这可是确保人员专业素质的底线平台啊!试想,还有什么比这个对中国民营医院的健康发展更具杀伤力呢?
于宗河:国家向来提倡支持鼓励民营医院发展,但实际中做得还不到位,如在医保定点的问题上,现在民营医院有医保资格的比例与公立医院相比,差距明显。这也是影响民营医院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我国在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选择上,并没有哪一项政策说民营医院不能作为医保定点的。但为什么在一般情况下,不选择民营医院做定点呢?主要还是社会公众和有关医疗保险、合作医疗资金管理部门对民营医院留有不良印象导致的。民营医院若想成为医保定点医院,首先要从自身严格要求自己,赢得社会信任;当然,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鼓励地方选择民营医院作为医保定点。
民营医院自身也存在至今仍未改变的问题。比如,民营医院用高薪挖来技术骨干,但有的医生认为有些民营医院的做法不符合作为医生的原则,就不愿意待了,这不能全怪到政策头上。
三问:
“一视同仁”是奢望吗
编辑:民营医院也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责任,也能帮助缓解当前医疗资源的紧张。那为什么政策的执行上会形成对其不利的现实?对于改善这一局面您有何建议?
刘国恩:在去年新医改方案出来之前的几十年间,社会力量办医,从政策规定和实际操作看,都面临了发展平台和支持条件的相当不平等。其表现结果,自然也不可能与公立医院一样。问题是,现行体制的不公平,导致了结果的不公平。但普通人的感受更多是基于观察结果的,从而形成了相当的偏见。这是我们医改的一个难点,解决起来需要相当的时间和努力。
如何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除了要尽快改善民营医院的发展条件和生存环境,还要正确引导长期形成的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社会偏见。其实这道理很简单,受父母关爱的孩子,健康成才的几率一般要比放任自流的小孩大一些。如果想要更多的孩子成才,我们必须一视同仁地投入关爱。
我们的医改必须以促进医疗供应能力的提升为基本目标,因此发挥社会力量办医是多赢的制度选择。其实,新医改文件在这点上已经表述得非常明确,当前的任务是地方政府如何正确落实和有效执行的问题。当然,有些地方政府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比如成都在“管办分离”和发挥社会力量的措施方面落实得比较到位;昆明在推进医生多点执业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民营医院发展的另一问题是医保定点资格,我们不能保证定点结果的平等,这是能力决定的,但我们有理由要求参选机会的公平,杜绝因所有制不同带来的歧视。如果我们社会不希望看到民营医疗机构不负责任的“一锤子买卖”行为成为普遍现象,必须构建公平的制度环境,一视同仁,确保公立、民营机构的同台竞技,共同发展。
于宗河:这几年,民营医院的环境正在得到改善。税收方面, 2009年开始实施的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这减轻了民营医院的税收负担;医保资格也正在对民营医院放开。同时,民营医院分会作为行业社团一直以贯彻“全国民营医院诚信自律规范”和创建“全国诚信民营医院”来引导民营医院改善自身,赢得信誉,争取主动。事实上,这几年已取得或显示了明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