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
摄影/中国网 杨楠
2007年8月份以来,按照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部署,质检系统扎扎实实、积极稳妥地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所承担的整治任务全面完成,整治目标全部实现。
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至专项整治结束,全国共有9.8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获得生产许可证,获证产品全部加贴了QS标志,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基本消除,滥用防腐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止;12万家食品小作坊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县城以上城市、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乡结合部无证照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等16类食品违法行为得到解决,重点区域的制假售假重大违法活动基本得到杜绝;3.3万家10类消费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质量档案,基本解决了无证生产10类产品违法行为,1万余家企业纳入了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对1.6万个出口食品原料基地100%进行了清查,全面落实通关单联网核查工作;对168批非法进口肉类、水果、废物原料等100%实施了退运或销毁处理,强化进出口高风险农产品的检验检疫把关;对12万多批出口食品100%加贴了检验检疫标识。
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
据国家质检总局对专项整治后208类产品的国家监督抽查显示,其中食品、重要消费品和部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合格率普遍提高了3至4个百分点,有的提高幅度更大。
区域性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专项整治中,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了160多个食品和10类产品重点整治区域,要求各省挂牌整治。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一批本地的重点区域,分解整治任务,制定专门方案,联合有关部门集中力量进行整治。目前区域性质量问题已得到有效整治。
建立了一系列长效监管措施
质检系统按照边整治、边总结、边规范、边完善的要求,加强长效机制建设。通过建立完善企业质量档案、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完善基本生产条件、建立供销台帐等措施,强化了工业品和食品监管链条,建立起工业品和食品的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通过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建立协管员和监督员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开始发挥作用。
全社会重视关心产品质量安全的局面正在形成
各地普遍加大了对专项整治和质量安全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网络专栏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形成了“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整体氛围。
建立起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
专项整治期间,首次发布了《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白皮书,通过双边、多边等合作机制和渠道,加强沟通,增强互信,建立并扩大政府间的质量安全控制合作机制,签订了一批旨在加强合作和互认协议,如中美间《关于食品和饲料安全的协议》等。通过组织驻华机构和境外媒体的朋友现场考察参观,与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办国际食品安全高层论坛等活动,让世界各国对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现状有了更真实、客观的了解。
同时,国家质检总局承担了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积极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可以说,全国专项整治行动已达到预期目的,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
1月14日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介绍全国质检系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方面情况。中国网现场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