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孩子是“胖墩”,高中毕业生近视率高达85.5%。在昨天开幕的有关论坛上,专家对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深感忧虑,并提出“体育生活化”的对策。
从“绿豆芽”到“小胖墩”,20年来,上海青少年体质问题发生着变化。近5年,上海学生整体肥胖率不断增加,已达11.5%。对比2000年、2005年体质监控结果,本市中小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等均明显下降。
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说,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有生活方式变化、体育锻炼不足、膳食不合理等。现在的学生往往以车代步,乘电梯不走楼梯,不做家务,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减少,大量时间花在做作业、用电脑、看电视等静态活动上。此外,83%的学生睡眠不足,即便在周末,仍有47.5%的学生睡不足国家标准规定的10小时。65%的孩子因为没有时间而不参加体育锻炼,36%的孩子因为场地短缺无法锻炼。
专家提出,要提高体质健康,应降低体育健身的“门槛”,让体育成为生活方式,让锻炼无时无处不在。应大力宣传“运动是健身,活动也是健身”的观念,拉近青少年与体育锻炼的心理距离,时刻提醒自己“动”起来。体育融入日常生活,方法、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骑自行车、多走楼梯等,家长也可陪孩子踢毽子、跳绳,共享运动乐趣。
教育部门也应为孩子们健身积极创造条件。据了解,从去年起本市每年投入500万元,开展“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比赛”大联赛,仅去年就举办了60多项1万场次的市级体育比赛,近50万名学生投身其中。市教委还推迟学生上学时间,不少学校还开发丰富的锻炼项目,保证学生在校内每天锻炼一小时。在课外,则通过开放学校体育场所、鼓励孩子与家长一起锻炼等措施,激发青少年体锻积极性。(记者 李爱铭 通讯员 焦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