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4564亿 暴露信贷扩张后遗症

2012年08月31日16:0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银行业 不良贷款余额 不良资产 资产质量 贷款不良率 贷款损失 贷款期限 贷款风险 融资平台

(图片来源:资料图)

“做银行的就像是渔夫,鱼苗养大了、养肥了,银行才有收益。如果鱼网破了,鱼儿跑了,或者鱼儿死了,渔夫的收成必然会大受影响。”一家大银行的行长用这个比喻说明经济下行背景下,银行业资产质量面临的考验。

8月15日,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564亿元,较第一季度增加了182亿元。从第二季度新增不良资产的绝对值看,似乎还不足以引起多大的忧虑,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增加26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增加49亿元,城商行增加44亿元,农商行增加52亿元,外资银行增加10亿元。

但4564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只是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隐忧的冰山一角。“这两年的银行比2009年、2010年信贷洪峰时要理性审慎得多,但那一轮信贷扩张的后遗症必然在半遮半掩中逐步暴露。”

整改化解短期风险

“从最近银行股大面积跌破净值,5家大银行2元、3元、4元的‘白菜价’就能反映出,在经济下行阶段,银行业资产质量劣化趋势显现。”一家大券商的银行业研究员对笔者说。值得注意的是,在五级分类中,“关注类贷款”的比重明显上升,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的余额为1.46万亿元。

关注类贷款,是安全等级略高于次级贷款的一类贷款,其极易发生“劣变”,不小心就跨入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的增加,也往往被视为资产质量异动的预警。虽然前几年效益好的流金岁月里,各家银行都“以丰补欠”,大量计提风险准备金。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规模达1.32万亿元。这一数字当然远大于4564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但相对于1.46万亿关注类贷款的劣变可能,和相当规模的次级、可疑类贷款,这一万亿元拨备随时可能会被对冲。

从多家上市银行已披露的情况来看,公众最关注的高达10万亿元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在中报里没有过多的体现。已公布半年报的银行中,只有两家中小型规模的股份制银行——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披露了相关数据。截至6月30日,平安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436.23亿元,比年初减少73.13亿元,并称目前无不良贷款。而招商银行表示,截至2012年6月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1015.5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26.28亿元;不良贷款额为1.5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0.11亿元,不良贷款率0.15%,与上年末持平。

“实际上,在今年财政收入下滑、土地出让收入腰斩、实体经济不振的背景下,各家银行的大型平台贷款,多因政府主导型的项目再造和以展期方式回避了短期风险,问题没有得到暴露。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大型交通、市政平台,政府协调进行重组或者展期,有的项目动辄数十亿甚至逾十亿计。”一家股份制银行的首席风险官表示。

今年以来,在稳增长的基调下,过去从紧的“一刀切”的信贷政策出现松动。一家省级大行的负责人表示,按相关文件规定,今年平台管理类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公司治理完善;现金流全覆盖;抵押担保符合现行规定且存量贷款已在抵押担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整改合格;负债率较低,融资平台存量贷款中需要财政偿还的部分已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并已落实预算资金来源,那就可以新增贷款投放。为满足这5个条件的“指引”,许多地方对平台进行了整合和重组,以恢复造血功能。

江苏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负责人表示,银监会提出的“深化整改、审慎退出、重在增信”的总体思路没有变化,现在的工作是以缓释风险为目标,以降旧控新为重点,以现金流覆盖率为抓手,继续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化解工作。

千方百计“捂盖子”

从公开的半年报情况看,苏浙等发达地区银行业资产质量下滑。招商银行半年报显示,去年上半年,该行在长三角地区的贷款不良率为0.65%,而截至今年6月末,这一数据上升19个基点。而平安银行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在内的东区,其中仅温州分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就占全行的27.61%;浦发银行今年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温州和杭州地区。而最近在多个重灾区行业,如造船、光伏、钢贸等领域,较为激进的银行都发生较大的风险隐患。

在与多个地方监管部门负责人交流时,都普遍认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资产质量出问题是正常的,不出问题才不正常。但出了问题也是千方百计地“捂盖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此,一家二级分行的行长告诉笔者,“资产质量优劣是核心考核指标,直接与绩效挂钩,风险资产如果暴露出来,银行绩效工资就要被省行扣减几百万。只有往后拖,让时间来慢慢消化。这是潜规则,大家都一样。”

“把盖子捂住”,除了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还有“地方政府天天念金箍咒”的原因。一家地级市的商业银行行长说,他和同僚们三天两头被书记、市长拉过去“开协调会”。地方政府要求银行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服从大局”,“不能收企业贷款”,一收企业就要死,监管部门也“陪帮吹风”。

那么,怎么才能高抬贵手呢?“于是你得想着办法帮困难户‘摆渡过桥’、‘借新还旧’,这中间,假合同、假业务、假报表都会一起上,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这只是把问题后延,临时喘口气,企业风险没有从根本上拆除。”上述地级市的商业银行行长无奈地表示,某地一大型建筑企业,几亿贷款都是以企业互保形成的,现在都是难兄难弟,银行贷款“悬空”。

应该说,当下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远没有真正暴露。从光伏行业看,光一个尚德和赛维,每家都是几百个亿的贷款,几乎所有大银行都泥足深陷。国开行在光伏行业的贷款超过2000亿元,现在大家都不吭声,稍微一动,企业就失血,立马就死。现在类似这些“重灾区行业”的问题,远不是地方层面所能解决的,因为一旦捅破,其对地方的金融环境和金融稳定都会造成冲击,最终只能由各自总行层面拿出处理意见。

中国银行业在2006年以来的这一轮周期中,随着保护性利差政策的扩大,效益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但是要清醒地看到,中国银行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间较短,市场开放程度低。外资银行在国内的份额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高,应对周期性经济波动的风险能力低。银行业的资产总量虽然蔚为大观,但靠牌照特权和保护性利差造就的不公平竞争格局正面临多方诟病,靠负利率牺牲民众福利支撑的逾万亿计的年利润使其经营中忽视了风险的防范,而更多地呈现出“羊群效应”。也许,只有再一次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能警醒。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