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报:养老金入市 双赢的重要一步

2012年02月01日09:3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养老金入市 资本市场 养老金制度 投资者结构 养老金计划 报社论 中证 社保基金理事会 资金入市 老有所养

本报记者 申屠青南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去年底关于养老金入市的建议,引发各方热烈讨论。养老金多元化投资,无论是对实现自身保值增值,让老百姓“老有所养”,还是促进资本市场制度完善,都大有益处。

从目前的情况看,可以说,我国养老金中一部分资金实际已入市。养老保险可大致分为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和个人储蓄。其中,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从2004年颁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后开始大发展,目前在股票和债券市场均有投资。

在基本养老保险中,由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部分资金也在资本市场投资。主要是13个试点省份,将做实个人账户中央财政补助的那一部分资金,委托给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资产配置中也包括股票和债券。在基本养老保险中,由各地政府负责管理的养老保险基金,是目前讨论最多的没有“入市”部分,其规模是养老金中最大的。

尽快“做厚家底”是各类养老金重要任务。截至2009年底,美国养老资产规模达16.1万亿美元。相比之下,我国养老资产就单薄得多。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2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10年底,社保基金资产总额8567亿元,企业年金3000多亿元。

数据显示,全国社保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以来,2000-2010年,通过股市获得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为9.17%。地方养老金只能存银行和买国债,收益率低得多,年均不到2%。在通货膨胀预期背景下,继续存银行的做法,实际上是使养老金处于隐性亏损和不断贬值状态。

从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看,养老金入市已成为一种通例。多数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无论是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还是企业私营保险基金,相当比例投放到资本市场中去。

以美国为例,截至2010年底,在参与美国“401K”养老计划的投资者中,有约60%的投资者将他们账户中超过80%的资金投向股市。

对资本市场而言,养老金入市是治市而非托市、救市,能从多个层面促进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变革。

首先,养老金入市能够改善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扩大机构投资者规模,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这有助于抑制市场中不重基本面、闻风炒作、追涨杀跌等现象,从短期看有利于提振股市信心,从中长期看更是熨平波动、有效止跌的坚强市场后盾。在目前市场中,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持股合计只占总市值的15.6%,还不足以发挥稳定器作用,需养老金等其他长期资金入市共同发挥基石作用。

其次,养老金入市意味着大量银行储蓄转入资本市场,这将极大促进直接融资发展,尤其是推动债券市场发展。养老金入市除投资股票外,将更多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和低风险产品,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推出更多公司债、地方债、市政债等多样化金融产品,以多层次产品推动市场多层次发展,以产品的丰富化促进市场创新。

此外,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注入,会间接促使监管部门加快治理股市制度积弊,推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变革。

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市场波动大,养老金应该等市场成熟之后再入市。然而更多人认为,我国资本市场之所以不够成熟,正是因为缺乏养老金这样的长期投资者。养老金入市这一问题陷入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怪圈中。

从美国经验看,资本市场的成熟壮大与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养老制度改革离不开稳定发展的资本市场及其良好的投资环境,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又需养老体系支持和配合。美国很多家庭首次接触资本市场就是从养老金投资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养老计划参与者对股权文化、信托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小投资者对美国股市中长期发展充满信心,反过来刺激养老金计划自身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参与投资,尽管比起市场其他参与主体已较为明显地贯彻长期稳定的投资理念,但仍然难免受到目前市场短期化、重套利、轻分红等一些惯有的弊端影响,很多时候较为被动,难以真正实现长期化的运营思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规模有限,还不足以重塑整个市场的投资理念、投资文化和投资习惯。听任发展,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所以,可以期待,养老金入市是迈出“做厚家底”的第一步。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