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破产公司逐渐增加 基金十周年遭遇“危局”

2011年11月24日09:1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基金公司 基金集体 基金表现 基金治理 基金行业 基金市场 基金产品 基金持股 基金业 理财产品

接近破产基金公司逐渐增加

在基金公司间竞争日趋激烈,基金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空间不断降低的市场背景下,基金业陷入“危局”的说法甚嚣尘上。

在华安基金总经理李勍看来,2.13万亿元资产规模,超9000万客户的数据背后,不仅透视出基金业的快速成长,同时也令人倍感焦虑。

事实上,管理层频繁更换、股权转让、基金接近清盘红线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将部分“袖珍”基金公司拖入困境。

三年前,业内普遍认知的基金业盈亏平衡点在50亿元规模左右,而如今这一“平衡点”已经升至150亿元。统计显示,除今年新成立的5家基金公司外,目前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已达17家。

其中,金元比联、民生加银、浦银安盛等一些小型基金公司已危在旦夕,而纽银梅隆、平安大华、浙商等新进者也依靠股东力量勉强维持,接近破产边缘的高危基金公司正在逐渐增加。

以民生加银基金为例,该公司3年来的“打拼”并未让其“生根发芽”,反而消耗了近1.5亿元的资本金,截至2011年中,民生加银的剩余资本金仅为5700万元。若以该公司2010年超过1亿元的成本,却只有4513.14万元的管理费收入计算,这5700万元资本金似乎很难撑过明年年底。

不止民生加银基金,近几年来浦银安盛基金公司同样亏损不断,2009年与2010年分别亏损1403万元、1786万元。而截至2011年中期,其剩余资本金仅为3326万元。

对此,财经评论员曹中铭认为,部分小基金公司股东如不追加资本,资金链随时有可能断裂,继而生存出现困难。但是鉴于基金公司的牌照仍然存在价值,只要有新的投资方愿意出手,基金公司破产现象至少在目前还不会出现。

弱势谋变设计“蓝海战略”

“靠天吃饭”一直是基金、证券乃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软肋”所在。如今,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陷入“危局”之时,基金如何开辟新的盈利模式,跳出“红海”竞争思维,转向“蓝海战略”,俨然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出台后,陆续出现的对冲基金将在这一场变革中渐成“气候”。据了解,在公募基金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一对多”专户对冲产品基本都取得正收益。

易方达基金从今年4月发行首只对冲产品,到11月初取得了3%的收益率。而其陆续发行的另外5只同类型产品也均在面值之上。国投瑞银基金今年1月开始运行以期指套利策略为主的对冲专户产品,截至目前取得了0.02%的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增至1%左右。

除对冲基金外,瞄准境外市场机构无疑是开辟的另一“蓝海阵地”。2010年刚刚成立的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就表示,将积极开展QFII咨询业务,力争成为中国领先的QFII咨询机构之一。该公司的发展路径打破了过往新基金公司首先关注中国公募基金业务,然后发展其它业务和市场的规律。

此外,当前已有9家基金公司成立香港机构,希望借助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抓住海外投资和资产回流两大契机。

在专家看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度加深,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及外资金融机构“涌进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这个过程中,QFII咨询及人民币QFII业务也将水涨船高,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