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仓先买后推 私募大佬遭研究员暗算

2010年12月06日10:2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老鼠仓 私募基金 券商研究员 公募基金 每日经济新闻 毒瘤 研究团队 内幕交易 创业板 股价表现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每经记者 朱秀伟

内幕交易,一直以来被称为证券市场的“毒瘤”,让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散户深受其害。

而最近,基金“老鼠仓”等行为让一些私募大佬也遭受了内幕交易之祸。而行“老鼠仓”之事的,正是私募所属的研究员。为什么“老鼠仓”易发生在私募?研究员通过怎样的方式中饱私囊?私募公司又有怎样的应对方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行了调查。

在私募以惊人速度扩张时,研究员“老鼠仓”问题被暴露在日光之下。

近日,一份由证监会联合公安部、监察部、国资委、预防腐败局共同起草的 《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获国务院批准正式下发。文件明确表示:“抓紧开展一次依法打击和防控内幕交易专项检查,查办一批典型案件并公开曝光,震慑犯罪分子。”

在严打下,近来,私募基金经理涉嫌“老鼠仓”被抓等传闻频出。“老鼠仓”的操作手法也被公布开来。

私募研究团队壮大

近年来,阳光私募正以惊人速度扩张,一些上规模的阳光私募管理资产规模已不亚于一些公募。从小打小闹到动辄上十亿资产,对私募管理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以前几千万的规模,重仓的也就几只,一个人都看得过来,但现在规模上去了,又要分心在市场、客户上,研究支持方面一个人很难跟得上去。”深圳某阳光私募老总刘先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一线私募不惜重金打造研究团队,不惜请猎头到券商、公募挖角;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私募,也会下血本研究某些看好的行业。

在私募壮大的同时,私募研究群体也在壮大。

据好买基金网的统计,目前国内私募公司已超过200家,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每家的投研人员平均在7人左右,最多的有20多人。国内资产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私募公司有数十家,这个规模的私募投研团队基本在10人以上。

经常参加调研活动的深圳太和投资总监王亮告诉记者,“最近参加了很多券商组织的调研,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参与调研的私募队伍越来越庞大,一般占到整个队伍的三分之一,有时甚至更多,而且上市公司很重视私募。”

由于私募实力越来越雄厚,且对投研团队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一大批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和优秀的券商研究员纷纷加盟到私募,私募投研人员的素质较以前有较大提升。

“随着私募管理资产规模膨胀,私募有更多财力去吸引一些优秀研究员。另外,这些人员加入私募后,由于少了约束,买卖股票更加自由。”私募排排网一位研究员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研究员先买后推问题也随之而来

由于私募研究员 (除注册的证券从业人员外)不受法律约束,所以自己先买股票再向公司推荐的 “老鼠仓”模式,让越来越倚重研究员的私募大佬们十分头疼。

“某次调研一个中小板公司,一个小有名气的私募研究员与我临座,当时董事长说四季度销售很好,还暗示年报还可能要送糖 (高送转),话还没说完,我就看到他现场下单买进去了,然后转过头跟我说,‘这次有新东西,晚上回去熬夜把报告写了,明天一早向老板推荐入库,你的报告什么时候能出?’”某知名分析师在给记者讲起这段见闻时依旧大笑不止。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来自上海某大型阳光私募旗下的电力设备研究员在调研了某电力企业后,获悉该公司将进行定向增发,该研究员随即买入该股票,然后向公司推荐。该上市公司公布定向增发消息后,股价表现十分优异,在11月份市场大幅调整过程中,股价一度创出新高。

不少阳光私募经理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规模较小的公司较少有上述问题,因为大部分股票都是私募经理一人拍板,即使有研究员也多为摆设之用。但规模较大的一些私募,研究团队相当完善,反而会出现“老鼠仓”问题,甚至有私募大佬就坦言曾遭研究员暗算。

“有一个研究员以前做了很多年公募,我看经验丰富就聘了他。开始,他写的报告逻辑非常清楚,一开始推了不少好股,但10月份连续几次推创业板股票,我就觉得不对。”来自深圳的某阳光私募董事长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讲起了他的遭遇。

据他说,“我们内部有很多风控措施,加上交易所窗口指导,一般买创业板的票,当天涨幅超过6%,内部规定就不能再继续买。这个研究员早上推荐入库的股票,有时当天下午就会买,有好几次都是涨幅快到6%的时候,盘口就突然涌出卖单,有时甚至一下砸好几个点。后来发现,这些股票全是这位研究员推的,有时候1个交易日买不够量,他甚至还做起了波段,今天高位卖了,下面接回来”。

这位研究员最终的结局是惨遭开除,但是跟公募一样,私募“老鼠仓”,最终受损的也是信托所有人。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