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警惕的“热钱”
人民币升值尽管带来了贸易顺差的同比减少,却引发了上半年“热钱”的汹涌流入。上半年新增2806亿美元外汇储备,如果剔除990.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以及523.88亿美元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则“其他渠道外汇流入”近1300亿美元,其中不乏“热钱”等投机资金,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尽管关于“热钱”的规模无法得到确切数字,但“其他渠道外汇流入”已经占到新增外汇储备的46%,这么庞大的规模和迅速增长的势头值得警惕。
“热钱”进入中国的目的不言而喻,目前看,2008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很可能达到10%,再加上银行利息,“热钱”在中国可以安享14%左右的无风险收益。在次贷危机肆虐、全球股市尽“熊”的2008年,这实在是一个诱人的收益率。
“热钱”涌入中国带来的危害也很明显。首先是加重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风险。上半年“其他渠道外汇流入”已经取代贸易顺差成为外汇流入的第一大来源,输入8000亿元以上的基础货币,给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埋下新的隐患。其次,“热钱”始终是资本市场、楼市上的“不安定因素”,其进进出出容易放大金融市场震荡。
而“热钱”最大的危害还在于其撤退的时候,给一国的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可能带来股市崩盘、银行流动性尽失的恶果。6月“其他渠道外汇流入”净减少191亿美元,中金公司认为对人民币升值趋缓和经济风险的忧虑可能导致“热钱”流出。
“热钱”的大规模撤退多发生在货币急剧贬值的时候。目前人民币急速升值,很可能就酝酿着未来的急剧贬值,届时可能带来金融系统不能承受的风险。因此,专家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汇率有升有贬,增强弹性,以加大汇率日常波幅的办法“消化”一次性剧烈波动的风险。
在人民币已经升值20%的时点上,市场对于未来人民币升值趋势已经出现分歧。5月海外人民币远期交易(NDF)曾经出现过预期人民币将贬值的报价。专家认为目前是很好的放大汇率弹性的时机,加大汇率波动,打破单边升值预期,增加“热钱”进入中国收益的不确定性,可以有效阻击“热钱”继续进攻。
而我国从去年放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至0.5%,至今已有一年多没有放大汇率波幅。而每天公布的中间价的波幅却逐渐加大,动辄波动100-200个基点。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大汇率弹性,不能有效引导市场进行双向波动。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放大汇率弹性应该抓住有利时机,不宜拖过长时间。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在升值很长时间后未能及时放大汇率弹性的国家,更容易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
挽救不断“缩水”的外汇储备
截至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8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然而不容回避的是,随着美元不断贬值,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实际在不断“缩水”。
以人民币对美元今年以来升值7%计算,上半年新增的2806亿美元对应的人民币资产,仅相当于年初时2600多亿美元所对应的人民币资产。1000多亿人民币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蒸发”了,或者说,中国半年来白白多付出1000多亿元的商品和劳务。
对此,有的分析人士解释为,这样的“缩水”只在进行实际兑换时才发生,只要在账面上一直以美元保有,就体现不出这样的亏损。然而问题是,中国越来越庞大的外汇储备不可能永远以美元保有。目前中投公司正在进行分散化投资,势必将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兑换成全球各种货币计价的资产。而美元贬值的趋势决定了投资中汇率损失在所难免。
还有分析人士指出,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长期债券等产品,可以获得收益。然而,与人民币半年升值7%的速度相比,很少有高收益、低风险的债券产品能够弥补这样的汇率损失。外汇储备依然净缩水。
除了国家财富的缩水以外,各类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居民持有的外币资产,甚至QDII等产品,都在经历着同样的财富“缩水”。
对此,人民币同样应该加大汇率弹性来应对。在人民币对美元有升有贬的过程中,外汇储备可以抓紧时机进行分散化投资,金融机构、QDII等也可以择机寻找投资和建仓时机。以此避免外汇储备增长快,缩水“更快”的尴尬局面。
专家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尽快让人民币“弹”起来,增加汇率弹性,应对眼下中国面临的经济“硬着陆”风险、“热钱”风险和外汇储备急剧缩水风险。(记者 王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