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最大堰塞湖抢险新方案:徒步开进 空中运送器械受挫 将有强降水 -中俄签铀浓缩技术和产品对华出口协议 建副总理级能源协调机制 -审计署组织300人审计赈灾款 详解百亿善款使用 解析赈灾捐款额 -个人寄往灾区的赈灾包裹免邮费 房贷问题凸现 个人破产制度重提 -京排长队加柴油 限量供应为减亏 6月上调国际航线燃油附加费 -各地公路减免救灾物资车辆通行费1.12亿 孤儿收养登记未开展 -搜救人员全撤出北川 将采取空中消毒 管制原因 上万北川人转移 -40亿资产损失28亿 西部第一村五年再造 成都百天建27万套过渡房 -地震后更关注通货膨胀及宏观政策 东方电气获45亿元订单 -温家宝:争取三个月内让灾民过上正常生活
累积通胀压力的释放仍需时日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05 月 2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我看高增长与高通胀”系列专家笔谈之一

——从四种组合变化规律看中国经济走势

  2008年前4个月CPI涨幅已经达到8.2%,持续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运行态势不复存在。中国经济是否已经真正进入了“高增长、高通胀”的时代?在这一阶段我们将面临哪些挑战?下一步中国经济又会朝着什么方向运行?今日起,本报以系列笔谈的形式邀请部分国内专家来谈谈他们对此的观点。

  本文作者认为:我国这一轮经济扩张期,总体上增长率偏离长期潜在增长区间的幅度不是很大,且自去年下半年调整货币政策取向以来,在诸多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已经逐步显现,经济运行基本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由于多年累积的通货膨胀压力需要一段释放过程,以及国内外仍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2008年甚至2009年我国物价总水平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因此反通胀是目前影响中国经济稳定运行最大挑战。

  前五年,中国经济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运行态势,2003-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0.82%,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为2.63%,这种组合达到了一种经济发展的最理想境界。然而,正当人们为此欣喜之时,2007年下半年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一路走高,2008年前4个月CPI涨幅已经达到8.2%,“高增长、低通胀”的运行态势不复存在。下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化会朝着什么方向运行?这必须从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的四种组合变化规律来认识。

  首先,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本质上是由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物价总水平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状态的综合反映。虽然,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调控的追求目标,但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在现实中却永远是不断变化的,两者的平衡是相对的、短暂的,两者之间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正是从打破旧的平衡关系开始,在不平衡中引导社会资源更高效率的重新配置,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的过程。

  其次,由于经济增长引起社会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时滞,物价水平变化相对经济增长率变化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性。于是,对应于经济周期波动的四个阶段,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存在四种不同组合。在经济低迷阶段,经济增长水平明显低于长期潜在增长能力,“低增长、低通胀”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综合表现。在经济复苏阶段,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使经济增长率不断提高但仍然低于或略高于潜在增长能力,社会总需求没有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高增长、低通胀”就成为这一阶段的特征。在经济繁荣阶段,经济增长水平明显高于长期潜在增长能力,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拉动物价水平上升,出现“高增长、高通胀”现象。在经济衰退阶段,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抑制了社会总需求的过快扩张,使社会总需求增速下滑,经济增长率下降到潜在增长率以下,但通货膨胀率由于价格黏性相对下降缓慢,出现“低增长、高通胀”的组合。从以上分析可见,“高增长、低通胀”不可能成为经济运行的常态,它不过是经济周期波动中的一个阶段性现象,宏观调控所追求的是努力通过经济政策综合措施将这一阶段延长,同时尽量缩短其他三个阶段的时间。任何经济规律的展开是需要时间的,认识经济规律的阶段性特点,在经济周期的任何阶段都要始终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尽量使经济增长运行在长期潜在增长能力的区间,从而努力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相对平衡,避免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大起大落。

  1979-2007年我国GDP长期年均增长率为9.8%,以大体上下一个百分点为区间(即8.8%-10.8%)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潜在增长率区间衡量,2006年和2007年我国GDP增长11.6%和11.9%,显然已经超出这一区间的上限,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物价上涨虽然表面上以食品价格结构性上涨为主,但其背景是成品油、天然气、电力、铁路运输价格等一系列资源性产品价格、公用事业价格的行政性管制措施延缓了非食品价格隐性通胀显性化,货币和信贷连续多年的高投放、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多年的高增长、国际贸易连续多年的高顺差、煤电油运连续多年的紧张局面都表明,我国这一轮物价上涨不仅仅有农产品供给面的因素,更有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因素。从“高增长、低通胀”发展到“高增长、高通胀”有其必然性。

  经过党中央、国务院多年精心调控,我国这一轮经济扩张期总体上经济增长率偏离长期潜在增长区间的幅度不是很大,2006-2007年我国GDP分别增长11.6%和11.9%,而1992-1994年我国GDP分别增长14.2%、14.0%和13.1%,当时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引发的通货膨胀水平在1993-1995年分别高达14.7%、24.1%和16.8%,相比上一轮通货膨胀,我国在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把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峰值控制在两位数以内,同时尽量缩短物价水平高位运行的时间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连续四年粮食增产,国家粮食库存水平高于国际警戒线,国内粮食供求大体保持紧平衡状态,粮食价格的适度上涨以弥补生产成本上升是必要的,但不会出现粮食价格因供求不平衡而引发的“失控”。二是我国经过连续多年的投资高增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给保障能力大大提高,为缩小社会总供求矛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2007年下半年调整货币政策取向以来,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在2008年前4个月的运行中已经逐步显现,一季度GDP增长率回落到10.6%,达到长期潜在增长能力区间之内;更为可喜的是经济的减速基本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主要是外贸顺差缩小所致,而出口减速的又主要是钢铁、煤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和前期频频引发贸易摩擦的敏感商品,投资与消费的国内需求依然旺盛,技术含量较高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增速超过工业生产平均增长水平,经济基本面没有大的改变,全年经济增长低于长期潜在增长能力9.8%的可能性不大,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为未来物价水平的回落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然,由于价格黏性,经济的适度回落不会马上带动物价涨幅的回落。特别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因素不减、国际热钱流入使货币流动性过剩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国际上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增加了这一次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的复杂性;地震等突发事件也增加了物价变动的不确定性,行政管制的成品油、天然气、电力、铁路运输价格等一系列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公用事业价格不可能长期保持不变。根据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变化的时滞规律看,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一轮物价上涨,目前仍然处于压力递增阶段,多年累积的通货膨胀压力需要一段释放过程,2008年甚至2009年我国物价总水平上涨压力仍然较大,CPI涨幅很难在年内回到前几年那样的低水平,预计2008年全年CPI的涨幅将达到7%左右。

  由于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会因地震灾害而发生根本性改变,通货膨胀仍然是中国经济稳定运行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中国政府没有必要因地震而全面调整宏观调控的既定政策取向,必须继续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但会针对灾区特殊情况适当灵活调整具体政策。在明确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这一政策目标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价格变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引导作用,只有在价格合理变动的引导下,我国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才能在更高效率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图片新闻:
8只卧龙大熊猫入住北京动物园 不久将与游客见面
汶川震中区高山依然不断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滚滚[组图]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四川汶川大地震寻亲资讯 /抗震救灾行动 /最新报道
· 聚焦拉萨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
· 中国推行大部制改革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08年 07年) / 数字报告/ 农业发展 统计报告/ 农业投资政策及项目
· 中国社会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 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大全(中英文版)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