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围困中产财富
采访·撰文=丁凯
李畅已经连续数日不看股票行情,并且常常向朋友“咒骂”股市。2007年10月上证大盘由6100点跌至5600点时她手中30%的投资收益已经大大缩水,如今,大盘又如瀑布般俯冲向3600点,李畅的股票收益转了180度,变成净亏30%。
贺彩虹则已经打定主意,形势好一点就逐步把手中的股票出手,并且不再介入股市。2007年顶峰时,她和丈夫投资股票的收益相当于家庭年收入的2倍,但如今已经缩水到1.5倍,这意味着近百万元的损失。贺彩虹认为2008年的后几个月,这个收益还会继续缩水。
陈鑫海(化名)又恢复了几年前的身份:媒体撰稿人。他一直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打卡机,没有编辑的催促,安静恬然地从事自己热爱的财经研究,兴致所至时撰写一些分析文章。他曾在股市获利360%,并体验了一年多他喜欢的生活方式,如今这些收益一夜归零,他只能重操旧业。
张爽夫妇相对来说比较幸运,因为张爽经营着一家中等规模的房地产经纪公司,专业背景让他更青睐房地产投资,在妻子手中的股票和基金齐刷刷地亏损35%时,房屋出租的收益仍然坚挺,这让他们的家庭年收入仅仅缩水了10%。
但张爽也有自己的困惑,他觉得现在继续投资房产不那么容易赚钱了:“现在就不知道投什么好了,房子涨到一定程度了,再有闲钱采取什么投资方向,现在还真有点儿没谱。”
这些曾经对更加优裕的生活境况充满憧憬的中产们,要么暂缓了消费升级,要么取消了自行创业的计划,甚至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而这全都是眼下经济领域那个大红大紫的CPI所为。
2008年2月,中国CPI指数达到8.7%,这对中低收入家庭而言,意味着生活负担的提升,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为此每月多支出近千元;而对于中等和中等偏高收入的人群而言,则是大笔财富的蒸发甚至生活层面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6次加息,股市重挫 投资受损 中产群体齐陷困境
CPI对股市的作用,是通过货币政策实现的。当一国CPI升幅明显时,中央银行往往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紧缩政策因为对流动性的抑制形成对股市的利空。同时,更加可怕的是,紧缩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公众对于CPI高企的心理预期和担忧,从而让CPI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2007年,政府提出将CPI控制在3%的目标,结果这一目标被全年CPI涨幅4.8%的现实轻而易举地突破。2007年下半年,中央将2008年的经济政策定调为适度紧缩。央行年内加息达6次,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到7.47%,五年期以上贷款利率为7.83%。
2007年底,央行有关负责人认为,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此外,央行2007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后一次更以1%的幅度创4年来最大涨幅,2007年内14.5%的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近20年来的历史高点。
尽管紧缩的货币政策已成事实,但CPI仍旧固执地上扬。2007年11月份的6.9%创下近10年来历史新高。进入2008年,这个数据又逐步被刷新为7.1%和8.7%,央行行长周小川不得不表示:“加息对平抑CPI能起到多大作用目前尚在研究。”
CPI没降下去,股指却降得快。2007年10月股市大跌至5600点,进入2008年3月,又连续下探至3600点,高企的CPI终于对股市造成了沉重打击。股市中的投资者们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下跌大多措手不及,收益缩水、转盈为亏,甚至被深度套牢。
同时,房地产投资也因加息而走向回报缩减的命运。2007年底加息之后,50万元20年期的贷款每月要多还300多元,不少仍有闲钱的中产之家纷纷提前还贷,前文提及的贺彩虹和张爽皆在此列。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把钱留在股市里会继续获得高额回报,而覆盖利率提升带来的损失,却在3月后悔莫及。
一时间,各种带有自嘲性质的说法开始流传。“出来混迟早都要还”“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不能跑不过CPI”“沙僧对悟空说,现在二师兄的肉比师傅的都值钱????”但虽然高水平的CPI对整个社会各个群体都有影响,其中受损最重的却是中产人群。
将40%以上家庭收入用于投资 收入重创 中产家庭的考验
顶峰时,贺彩虹一家投入了家庭资产的50%进行股票和基金投资。朋友中有人用一半,甚至70%~80%的资产做投资。她的一位朋友2006年开始投资股市,最高赚了近4000万元,现在只剩下1000多万元。
贺彩虹的另一位朋友,原本打算用股市投资所得自己开公司,最近却整天念叨着“我这点钱够过日子就行了,别全搭进去,那就没法过了”。李畅则几乎是倾囊而出,她买股票的钱是一年半的家庭积蓄和夫妻两个人半年的工资。
显然,中产家庭更偏向于激进的投资策略。根据2007年秋季,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完成的“中国新富市场与媒体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群体,更倾向于把家庭收入的40%以上用作投资。把全部5385个家庭样本中选择用40%家庭收入作为投资的比例设定为100,高收入群体在“40%~50%(含)”和“50%以上”两个选项上的指数分别为146.1和155.8,远远高于家庭年收入30万元以下的人群。
正是因为这种投入大量家庭财富的方式,使得中产人群的家庭收入中,工资收入仅占很小的一部分比重。贺彩虹和丈夫的工资所得仅为家庭年收入的1/3,张爽一家有一半收入来自各种投资。
而在CPI不断攀高,引发国家严厉的紧缩政策,从而导致投资失利时,他们的损失就远比较少参与投资的中低收入人群大。
倪德恒是北京的一位出租车司机。每月除出去汽油费和交给公司的“份钱”,自己净赚2500元。妻子在一家超市做白酒促销员,每月收入1000元。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马上要开始课外补习。倪德恒说,他和妻子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家里的伙食费。倪德恒的母亲开小卖店,尽管生意越发难做,但总归有些收入,也用来贴补家用。倪德恒一家的收入几乎百分之百用于日常生活开销,根本没有闲钱进行股票和基金的投资。
李健涛比他们的情况稍微好些,他和妻子每月的收入有5000多元,但在北京仍然只能算工薪之家。一家人每月的消费,占据总收入的49%左右,李健涛仅投入了工资极小的比例进行股票投资,但去年已经全部清仓。
中等和中等偏低收入的人群将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日常消费,因而参与个人投资的比例极低。根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2007年秋季完成的覆盖中国30多个城市、7万多居民的“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显示,中低收入群体人均月收入有50.5%用于购置生活必需品,其中仅食物就要花费40.7%;而高收入人群用于购置生活必需品的花费,仅占工资的30.4%。
当中高收入人群手中有了闲钱,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投资,这首先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负利率的现实,为减小损失不得不进行投资。以当前CPI水平8.7%计算,一年期贷款税后基准利率为3.93%,负利率已达477个基点。因此,即便中产人群“出来混”,实际上也带着很大的“逼上梁山”的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