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通胀目标的确定,对于稳定通胀预期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将“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目标之一的情况下,合理确定2008年的年度通胀目标,对于保证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其意义尤为重大。
综合考虑去年翘尾因素、今年预期新涨价因素以及人们的可接受性,笔者认为,今年的年度通胀目标应确定为控制在5.0%以内为宜。
今年翘尾因素在3.1%左右
由于同比数据统计技术上的原因,上年价格变动会影响到下年价格统计数据的读数;上年越靠后的新涨价因素对下年读数的影响就越大。这现象被称为“翘尾因素”。2007年的粮价不仅延续了2006年下半年以来的上涨,而且5月份后还出了猪肉和鲜蛋价格的急剧大幅上涨。因此,2008年的同比CPI读数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翘尾因素的巨大影响。
据测算,如假定去年12月CPI环比涨幅为0.7%,那么,今年四个季度所受翘尾因素影响大小就分别为4.9%、4.5%、2.3%和0.7%;翘尾因素影响最大月份出现在1月,为5.5%;今年全年所受翘尾因素将达3.1%,比去年的1.7%高出了1.4个百分点。由此看来,继续采用我国前几年确定的、被国内经济学者从经验上认为最适度的通胀率3.0%作为目标通胀率已不现实。
三股力量决定新涨价因素
在今年的新涨价因素中,三股力量将起着主要决定作用,即国内食品价格、要素价格改革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我们的分析表明,经济增长速度与我国食品价格走势高度同步。经济增速回调将成为抑制食品价格上涨的主力。
——推进要素价格改革已成共识,2008年将毫无疑问地是一个“要素价格改革年”。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运行,但涨幅将趋缓甚至回调。考虑到各方均对今年全球经济减速形成共识,在缺乏强有力需求支撑的情况下,国际原油和金属价格持续大幅攀升的可能性并不大。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未来人民币升值步伐相对加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的传导也将进一步减弱。
——新涨价水平估计。综合以上可能构成2008年新涨价因素的三股主导力量,一个初步的判断是:2008年的新涨价幅度最高应当不会超过2007年全年3.0%的水平。为了能够大致推测出2008年的新涨价因素,笔者采用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鉴于发动时机、发展轨迹、转折点等方面都极为相似,我们认为,选择上一轮通胀逐步回落后的2005年新涨价因素作为对2008年新涨价因素的估计可能是比较合适的。第二种方法,考虑历史均值本身在统计意义上所具有的代表性,我们同时也选择了以2001年以来各月环比历史均值作为2今年新涨价因素的另一种估计。第三种方法,如果下半年政府开始逐步推出调价措施,那么,措施逐项交错推出,使得各月环比上涨具备了基础,这可能会使总体CPI的环比演进态势与2006年非常接近,因此,我们也将采用2006年的新涨价因素进行估测。
按照上述三种方法,所测得的2008年可能的新涨价因素分别为1.0%、0.7%和1.1%(相应的2008年年通胀率可能分别为4.1%、3.8%和4.2%)。因此,为给宏观调控留下一定回旋余地,将2008年新涨价因素控制在2.0%以内应该是可能的。结合前文测得的翘尾因素3.1%,2008年全年CPI目标值就大致为5.0%。这一水平虽然不是此前我国经济学家所认为的最适度通胀率,但也是他们认为的可容忍的上限。给定这样一个过去已经认可的经验水平,比另行给出一个新数据,会更有利于稳定通胀预期。
采取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确保全年CPI上涨控制在5.0%以内目标的实现,需要多种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翘尾因素”是历史,只有“新涨价因素”是来年逐步形成的。因此,保证5.0%年通胀目标实现的措施,实际上就转化为如何稳定新涨价因素的问题。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应当做到:第一,确保经济增速适度回调,同时继续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保持粮食和肉禽继续稳产、高产,确保供给。第二,高度关注食品贸易。未来仍要密切监测进出口动态,高度重视食品贸易政策的适时、适度、灵活调整,最大可能削弱国际市场对国内食品价格的影响。第三,要素价格改革应统筹兼顾,避免一哄而起。
从更长期来讲,我国食品价格上涨本质上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因而,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量对于稳定中长的通胀则是最为根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