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四川金融投资报报道,目前,暂停申购的基金中,博时基金旗下有6只基金,华夏基金旗下5只基金,南方、大成、广发等基金公司旗下均有2只以上基金暂停申购。控制基金在一定时期内的规模,可以杜绝很多绩差基金的随意扩张,能有效的净化投资者对于低净值基金的选择范围。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无法摊低自己的投资成本,心里面也许会很不舒服。
"南方绩优成长已经暂停申购,华安创新也暂停申购,博时价值增长暂停申购……"这是11月9日记者在光大银行成都分行理财中心获取的基金理财品种单上,发现的一串暂停申购基金的名单。截至11月5日,在该理财中心,包括华安创新、博时价值成长、博时新兴成长、南方绩优成长、银华优选、长城久泰、长城品牌优选等前期规模增长快,净值增长也比较快的"双快"基金已经暂停申购。
随着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基金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下发,目前其影响已经显现。而实际上,早在《通知》下发之前,不少基金公司的开放式基金因风险因素已经开始暂停申购。
暂停申购枪打出头鸟
"怎么回事?我前几天卖了货币基金,就想这两天买点股票基金的,但想买的两只,却都说暂停申购了。"9日上午,在成都市中心某银行营业部二楼个人理财中心,基民向女士不住地向客户经理询问。她说本想趁现在大盘调整的时候买点南方绩优基金的,但却被告知暂时不能申购。"我是卖了好几万南方现金增利基金来买的,早知道不能买,我就不卖了,这几天又损失了不少收益。"据她介绍说,她一直保持着货币和股票基金1比1的配置,但这几天看着大盘调整,她想减少货币基金的配置转而购买股票基金,但却买不到。"可以再申购时,到时会公告。"银行的回答让向女士很是无奈。
向女士还是运气好的,同样是基民的刘先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他是在每份1.5元附近买的南方成份精选基金,而现在,南方成份精选基金的净值只有1.3949元。"我还想再买点摊低成本,却买不到了。现在被套,甚至不能像炒股一样低买摊低成本。"遭遇了"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刘先生开始对基金投资有点灰心了。
据了解,近期股市的持续调整,大多数个股的暴跌,很多散户准备转而加入购买基金的行列,但却面临众多开放式基金暂停申购的尴尬。据统计,10月份以来共30只基金宣布暂停申购,公告多解释为控制规模考虑;11月份以来则有7只基金宣布暂停申购;另有48只基金未确定停止暂停申购日期。而这些基金,大多普遍规模较大,多数是今年业绩表现较好,受到投资者追捧的类型或连续进行持续营销的品种。暂停申购的基金中,博时基金旗下有6只基金,华夏基金旗下5只基金,南方、大成、广发等基金公司旗下均有2只以上基金暂停申购。
据某银行人士介绍,11月4日《通知》的下发,影响了该行先前预定委托发售的部分基金,其中汇丰晋信升龙基金组合就在《通知》下发后叫停,"汇丰晋信基金公司公司收回了11月5日关于开展汇丰晋信升龙基金组合持续营销活动的公告,暂停发售60亿元升龙基金组合,大成基金公司其旗下的大成创新成长和大成蓝筹稳健都暂停申购,并且都停止了定投的业务。"
随后记者采访了成都银行和证券公司营业部,大部分银行都有4到5只以上基金暂停申购,而什么时候重新打开申购目前还没有确定,但部分基金还可以定投。据记者初略统计,近期以来,东方基金公司旗下的东方精选、银华基金旗下的优选基金也暂停申购、华安旗下的华安策略优选、中海旗下刚拆分的优质成长基金也都暂停了申购。
银行担心中间业务利润受损
基金主要依托银行作为主销售渠道。在基金销售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银行也颇为遗憾。
"情况陡转直下。"某银行营业部理财人士告诉记者,除了部分老基民愿意继续买进基金,随着大盘调整和基金亏钱效应的加剧,现在有购买意向的基民越来越少了,投资者观望情绪强烈,申购量大幅度减少。"火爆时,上百万份的基金在支行销售只需要几十分钟,而且很多还要配售。"
"由于国内投资者不成熟,每年总要申购和赎回几次,因此银行从中赚取的费用可以达到4%-5%。"据介绍,此前基金火热的销售背后,多数基金公司至少将80%-90%以上的基金销售额度分配给托管银行,然后再将10%-20%分配给其它银行和基金直销网点或券商,银行成为了基金销售的盈利大户。
不少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最担心的就是,由于个人投资者是最不稳定的投资者队伍,一旦市场有风吹草动,个人投资者的流失速度会非常快。目前基金净值缩水,将势必引发更多基民大量赎回。一旦这种趋势形成,将会和此前的储蓄搬家一样很难阻挡,接下来银行主要依托基金的中间业务盈利就不好说了。
在记者致电部分基金公司的投资者咨询电话中,基金公司最常见的解释就是:"基金规模过大,基金净值的增长速度就会放慢,为了保护现在持有人的利益,因此暂停申购。"
不过,也有特例发生。记者在光大银行成都分行理财中心了解的情况看,似乎基民的热情还是不错。光大银行成都分行理财中心邓俊告诉记者,在该理财中心,近期基金的净申购量大于净赎回量。
谁来填补投资真空?
实际上,心细的投资者可以发现,自9月5日华夏复兴基金发行后,市场上已没有A股新发基金的身影,A股新基金发行空白期已超过两个月。而近一个月来,虽然获得QDII业务资格的基金公司越来越多,但继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结束发行之后,再无QDII基金产品获批。管理层似乎越来越坚决地控制基金规模,让普通投资者开始左右为难。
针对近期的投基策略,有基金分析师人士认为,控制基金在一定时期内的规模,可以杜绝很多绩差基金的随意扩张,能有效的净化投资者对于低净值基金的选择范围。这样一来,基金管理人必然会把持续营销的重点转向旗下高价优质基金上来,投资者可以参与诸如符合大比例拆分、扩大营销规模等高价优质基金的拆分后的机会。
"整体而言,基金控制规模和暂停申购,这样确实能控制风险。"某证券分析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动投资",基金经理的主动性在于如何灵活地实现被动投资。目前行情下,一般而言,还不是建仓的最好时机,一旦基金规模太大,导致基金经理很难把业绩做上去。
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要么等待自己心仪的基金放开申购,要么选择一些还在开放申购的新基金加盟,或者选择一些银行的基金组合式理财产品。"股市有风险,入市请自愿"的股训似乎也适合基金投资。
(编者:据Wind统计,目前共有34只基金暂停申购,14只基金暂停大额申购。34只暂停申购的基金分别属于上投摩根基金、华夏基金、博时基金、银华基金等19家基金管理公司。)(孙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