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
“十一五”开局之年,银行业交出了两份可圈可点的答卷:既实现了自身的科学发展,又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既为经济发展造好“血”,又为经济发展输好了“血”。
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科学发展的机制开始形成
2006年,在全球的资本市场上,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纪录被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一次次刷新。
建行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上市时,曾筹资716亿港元,成为4年来全球最大的IPO。
2006年6月1日,中国银行在港上市,筹资867亿港元,成为近6年来全球最大的IPO。34天后,中行“回归”A股市场,筹资200亿元人民币。
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踏进资本市场,其H股和A股分别筹资1249亿港元和464亿元人民币,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IPO。
令人振奋的不仅仅是上市的锣声。2006年,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在财务重组、上市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物理变化”,还在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方面发生了更为可贵的“化学变化”。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协调运作,初步形成良性互动和制衡机制;党委会在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维护机构稳定、提高凝聚力的同时,不代替董事会或管理层职责,不影响法定决策程序。2006年,三家银行的公司治理正逐步从“形似”走向“神似”。
2006年,三家银行还确立了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战略;加强了内控机制;全力打造“流程银行”;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不断深化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小商业银行改革凯歌高奏,农村金融改革也在大步推进。
2006年,全国30个省区市全部进行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还改革了邮储体系,成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邮政储蓄不再是只存不贷的资金“抽水机”,将成为信贷支农的资金“引水渠”。
改革,为银行业发展校正了轨道,注入了活力。
全面开放平稳过渡,中外资银行合作共赢局面初步显现
2006年12月11日,银行业结束了五年的入世过渡期,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并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
五年中,我国认真履行承诺,有序推进银行业开放。中资银行业则化挑战为发展的机遇,变竞争为发展的空间,一方面,练好内功,强身健体,以便“与狼共舞”,另一方面,积极向外资银行学习,甚至“引狼入室”,从股权合作发展到业务和技术层面上的多种合作,从“引资”走向“引技”、“引制”和“引智”。
浦发银行(22,0.05,0.23%)信用卡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注脚。
浦发银行与全球最大的发卡行花旗银行通过股权合作发行了中国境内第一张双币种信用卡。这张卡片引入了花旗的“反欺诈系统”,当被盗用出现异常消费时,系统会立刻报警,银行会迅速联系持卡人;还引入了花旗的“用卡优惠计划”,持卡人在全球2.5万个特约商户消费时可享受各种折扣。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营销,浦发银行信用卡快速崛起。仅两年左右,其刷卡交易额就在13家双币卡发卡行中名列第四。
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到去年底,有21家中资银行引进了29家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达190亿美元。通过借鉴外资银行的服务理念、管理经验和产品开发维护技术,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同时,中外资银行也初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共赢局面。
优化信贷结构,把握投放节奏,积极配合宏观调控
2006年6月,包头市新仙娜美发店老板段茂雄试着拨通了包头市商业银行的电话。他为了更换店内设备,急需一笔资金。出乎意料的是,从提出申请到拿到6000元贷款,只用了3天,并且不需要任何抵押。
像段茂雄这样的小企业贷款,已成为包头商行的核心业务。最近一年间,这家银行发放的小企业贷款超过前三年的累计发放额。他们按照银监会要求建立了风险定价机制,将贷款利率定为12%—18%,既符合小企业承受能力,又有效覆盖了经营风险,使银行收入不菲。
包头商行的探索是一个缩影。到去年底,银行业小企业贷款余额达5.3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5.8%,小企业贷款取得阶段性进展,小企业融资难有所缓解。
2006年,银行业积极配合宏观调控,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既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加强对
房地产信贷的管理、停止对地方政府的打捆贷款,又加大对小企业、三农、就业、助学等的信贷支持。
金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据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15万亿元左右,其中大部分将由银行业提供。为了让新农村建设血脉和畅,金融支农责无旁贷!
去年,银行业金融支农的最大亮点是夯实了制度基础,构建了长效机制。特别是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的准入政策,鼓励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设立分支机构。此举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去年底,银行业涉农贷款达4.5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比2003年底增加了近1.8万亿元,增长约65%。
在优化信贷结构的同时,2006年,银行业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全年新增贷款3.3万亿元,年增长14.6%,增速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
回首过去,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银行业改革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布局仍然不合理,发展模式仍然比较粗放,现代银行制度仍未完全建立,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
展望未来,银行业还应进一步做到两个“科学发展”,继续为经济发展造好“血”、输好“血”。(田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