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认为,货币掉期交易是一个很好的业务工具,既可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又能有效回笼资金,并可能对2006年流动性的治理起到一定作用。
消息人士透露,央行的货币掉期业务其实从2005年底开始一直在继续作。从2006年的数据也可以基本判断,央行进行货币掉期的次数可能不下于6次。尽管同时央行对此一直保持缄默,但央行也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业务工具,明示其支持态度。
货币掉期又称货币互换,央行2005年11月25日曾与10家国内银行进行了60亿美元的一年期货币掉期操作,价格为7.85。即央行将60亿美元外汇储备转移至商业银行处,同时从银行回笼471亿元人民币;约定1年后以相同汇率买回美元,并相应收取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补偿。此举既可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压力,又能有效回笼资金。而且7.85的汇率水平相当于预期人民币1年升值2.9%,这与2006年11月24日的汇率水平7.8506基本吻合,央行变相指引了汇率水平。
不少专家认为货币掉期可以成为公开市场每周例常的操作。尽管之后央行再也没有泄露过有关货币掉期操作的信息,但从银行、专家、甚至包括央行官员等各个渠道透露的信息,货币掉期实际上一直在进行。2006年11月第一笔掉期交易快到期时,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有可能继续展开掉期交易,也有消息称其中部分已被展期。货币掉期一直进行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
世界各国对于由一国央行指导远期汇率定价十分排斥,为避免受到操纵汇价指责,以及引起短期汇率波动,央行之后不再公开货币掉期信息。但具体数据仍然有渠道可以粗略估算。
兴业银行分析师鲁政委指出,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与央行外汇占款之间存在差额,而且在汇改前一直保持稳定,2005年1-6月在2850亿美元左右;汇改后该数据急剧缩小了300多亿美元,显示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下,金融机构结汇意愿增强。此后该差额再次上升就不再是金融机构的自愿行为,而是进行货币掉期的结果。如首次货币掉期后该差额突然放大1520亿元。
按照这一线索,可以计算出2006年央行进行货币掉期操作的大致时点,应该是在2006年4月、6月、7月、8月、9月和11月,共计6次,以上月份差额曾明显放大446亿元、1272亿元、110亿元、260亿元、1665亿元和1553亿元。当然,目前还没有办法估算货币掉期的具体数额。但央行行长助理易纲年初表示流动性宽松没有想象中那样严重,由此判断,货币掉期对2006年的流动性治理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