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沪深股市长假后今复市 内地炒股八大险招揭密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2 月 2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A股春节长假后今日复市,能否开“红盘”成为内地及香港投资者瞩目的话题,事关A股的走势,将牵动内地炒港股热钱的去向,多少会影响到港股的表现。 虽然在新春长假前,央行突宣布调升存款

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0%,但基于内地储蓄金额数倍于股票市值,资金泛滥而缺乏出路,内地专家对A股今日可以红盘高开仍然乐观,即使下跌,也可短期内收复失地。部分股民亦预言:“股市跌不了”、“震荡愈大,机会愈多”。

报道指出,事实上,内地股市从前年年中的998点起步,到新春长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2月16日)迫近3000点,大升了200%。尽管在监管机构近期出口术及将对开户者采取实名制并拍照的“降温”措施后,令股市在上月经历大幅波动,但不少个股仍有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涨幅。巨大的财富效应,让不少投资者忘记了之前熊市的痛苦而再度疯狂!去年岁末以来井喷式增长的股指引发了“全民皆股”的热潮,各地

证券营业厅门前纷纷出现排起长龙等待开户的壮观景象。

今年元旦过后,投资者入市热情更高涨,不少营业部出现久违的排长队开户现象。根据中国证券登记最新数据,1月份新开户数超过138万户,是去年12月份新开户数的2.34倍,已超过2003年和2005年的全年新开户数。去年12月份新开户数创下了当年月开户数最高纪录。2006年中国证券业实现营业收入约600亿元(人民币,下同),净利达255亿元,其中19家创新类券商净利达161亿元。内地证券公司扭转了连续亏损4年的局面,获得前所未有的最佳表现。

以上数据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股市火爆、“全民皆股”下蕴藏的风险。有些股民将房产典当,借贷承受着高息的负担,不顾一切地动用所有资金炒股。这些透支和借贷炒股的人中不乏新股民,他们大多表现极为自信,而这种投资行为是非常冒险的。而股民奇招百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在市场中博一把。

奇招一:加按套现炒股

近日,深圳、江苏、浙江等地频繁出现有投资人通过房产抵押贷款“加按揭”方式套现投资股市的情况。“我们可以做到加按揭提现,最快10天左右就能拿到现金。”上海一家大型中介机构负责人说,上个月经他亲手办理的这种业务有好几笔,其中一个位于上海浦东区核心地段的物业,仅通过“加按揭”方式套现金额就高达200万元。在股市投资一片火热的情况下,“加按揭”已成为投资人又一融资渠道。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坦言,利用“加按揭”获取资金炒股的现象并不能杜绝,尤其是在某些房贷风险控制比较薄弱的银行,为在短期内抢占市场份额,有可能放宽审查力度。“加按揭”贷款在用途上可用于房屋

装修,因此帮助贷款人出具假的装修证明就成为了中介机构的又一“特殊服务”。

随着越来越多银行加入到按揭贷款竞争中,中小银行的业务拓展更为艰难。由此引发的贷款品种创新直接导致最近三个月以来,转加按揭业务同比增长速度非常快。

奇招二:巨额典当炒股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典当业伴随着股市的火爆逐渐升温。据一些业内人估计,目前通过典当投资股票和基金的资金至少已达数十亿元,并且这一数目还在继续增长。而专家认为,利用典当资金投资风险太大,投资者应保持理性。

根据北京几大典当行统计,近月以来,其业务量比平时增长了二到三成。房产典当业务增长更明显,而且超过三成的房产典当客户都是用换到的资金去炒股或者投资基金。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发展机遇,部分典当行甚至专门为此推出了新的特色服务。北京一家典当行的公告称,该公司新推出典当房产、炒股盈利的新型典当理念,实行当天放款,以帮助投资者尽快入市。一家典当行的店员表示,典当炒股相当于负债投资,而向典当行借款的成本一般高于银行贷款,并且时间较短,只有在行情较好的情况下投资者才有可能获利。一旦行情出现逆转,投资者可能血本无归。

奇招三:信用卡透支曲线炒股

张先生两口子乘着在金融公司工作的优势,去年一直在用信用卡透支的方法投资基金和炒

股票,结果收益竟达到10万元。

利用公司的POS机,可以刷卡买基金,这一年他们一共办了10张信用卡,透支额度都是最高的5万元。张先生说,刷卡买基金有很多技巧,最好的办法就是买货币市场基金。这种基金赎回周期最短,只要一个工作日,现金就能回到自己的账户,而买股票基金的赎回期至少要3天时间。用套出的这笔钱就可以直接投入股市了。等到50天的时候再把股票卖出,把钱还给银行。

张先生的10张信用卡去年就是这样刷来刷去,有的买基金有的买股票,不亦乐乎。

奇招四:银行信贷炒股

中国股市从牛到熊、从熊到牛的大幅起落,让股民付出了上万亿元的代价,却仍没有让有关部门学会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从银行掏钱、在股市赚钱的风险转嫁游戏又重演。

内地传媒对信贷资金违规入市手法起底的报道中指出,这是一场“集体的狂欢”。自去年牛市降临之时,银行分行对VIP个人客户就提高了贷款额度,如政府机构或事业机构官员,局级可贷到80万元,处级40万,一般员工也可贷款20万元到30万元不等。这些贷款通过不限用途的综合消费贷款项下以及房地产抵押贷款项下进行。而一些银行的内部员工也可以轻松拿到贷款,工作几年的老员工,随便一个名目就能拿到几十万元,根本不管具体用途,多数挪作炒股。 不仅如此,有关系的机构客户也能从该行获得贷款。

奇招五:动用定存炒股

伴随着股市的火爆,储蓄存款增幅明显减缓,2006年居民户存款同比少增1125亿元。近段时间在银行营业部不难看到,许多储户排着长队,手里攥着填好的银行转账单和基金申购单。“这段时间,营业部传统的储蓄存款业务减少了许多,碰到新股和基金上市,每天接待的客户起码有一半以上是取钱去炒股票和买基金的。”一位银行柜台工作人员说。

“以前我把所有的钱都存在银行,并且不少是定期。”在一家大型国企上班的张小姐自从去年8月底买了基金之后,就一直为基金收益的节节攀升而高兴。当时,她花3万元以每份1.02元申购的一只股票型基金,现在的收益率已达70%以上。“与其让存款躺在银行吃低利息,不如拿出一些来分享牛市的高收益。”张小姐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想法。

奇招六:温州组团炒基金

在温州申银万国证券营业部,其今年20多天来基金销售额已高达2.5亿元,而去年该营业部全年基金销售额才3亿元。营业部开户大厅里人群川流不息,热闹如农贸市场,不少客户还要等到第二天才能完成开户。有个人投资者一掷1000万元购买近期发行的嘉实基金,而一次性认购一两百万元的人也不在少数。不少人还拉拢亲友组团购买基金!甚至对基金一无所知的普通市民,也纷纷倾囊购买基金。

这家营业部的大会议室已临时改成了基金大户室,供首次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基金客户专用,一些客户担心在大厅排队耽误买入基金的时机,集合亲朋好友的资金组成“炒基团”进驻基金大户室。

奇招七:做实业不如炒基金

一位女老板2005年在某银行贷款时,按照银行的要求将贷款的一部分拿出来认购基金,作为其获得贷款的条件,无奈之下,她最终认购了一部分基金。

2006年中期,她发现手中的基金涨了不少,远远超过自己实业投资的收益率。连股票为何物都不知道的她便一口气将自己在上海、杭州和温州的五套住房抵押给银行,获得的500万元贷款全部买了基金,结果在今年初的时候获利近400万元。

一位做工厂的老板,这两年的原材料涨价让他苦不堪言,实业确不好做。后来听朋友说,最好买基金对冲一下风险,有专家帮你选股。有色金属涨价的时候就买持有有色金属股多的基金,只要看对行业就可以赚,风险也不会太大。

这位老板去年果真投资了部分资金到基金上,不俗的收益让他今年的投资额增加到了2000多万元。

奇招八:基金经理建仓保名次

在深圳,手握巨资的基金经理似乎也感受到资金泡沫的压力。一位基金经理表示:我个人认为不少股票估值已严重偏高,成长性严重透支,但是近来每天从全国涌来的认购资金源源不断,如果我不建仓就有可能在基金排名上落后,市场一跌我就必须进场一部分资金,但是又不敢进太多。

一旦这种资金涌入的势头减缓或停止,整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就可能迅速掉头向下,到时候申购潮将变成赎回潮,那就是牛市里惨烈的“多杀多”,跌四五百点只是几天的事。他表示,有些大基金现在已经有意控制建仓速度和业绩,一方面是控制风险,一方面也是想让投资者自动赎回,趁机给基金减减肥。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