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依法履行中央银行职责,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2月13日下午15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关话题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网民问,2006年新增贷款额都突破了年初调控目标?怎么看待信贷过快增长?央行有什么应对措施?
[易纲]这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信贷增长确实有点偏快,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怎么样认识贷款的实际规模突破了预测目标?首先,1998年,中国央行取消了贷款规模管理。在1998年以前,对国有银行的贷款规模还是指令性的。
我们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的宗旨就是使得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计划经济就是政府配置资源,市场经济就是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在1998年就取消了贷款规模,就是中央银行不再给商业银行下达指令性的贷款规模。
我们说的预测目标实际上是一个预测性的,带有引导性的指标。比如2006年,我们的预测目标是新增贷款2.5万亿。这个目标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呢?这个目标是根据当时整个国家的盘子来确定的。比如在2006年,我们预计GDP增长8%,2.5万亿是和8%相匹配的,这个是带有引导作用的。
政策的制定者心里实际上也是清楚的,就是我们的GDP肯定会超过8%,但为什么还是用8%呢?这里有一个引导作用。因为现在各地加快发展的心情和意愿都很强。
实际上中央对GDP有一个预测指标8%,这实际上是中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给各地老百姓、给企业、给政府、给市场送的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就是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而不是增长的速度,更加注意环境保护等等。我们叫更加注意质量,我们就希望质量更高一点,给大家送这么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带有一定的引导性,地方根据这个信号制定他们的发展计划。
其实政策的制定者心里明白我们的GDP会高于8%,但是你要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各地的实际就会更高,实际上是要求大家稳一点儿,要求大家更可持续一点儿,是这样一个信号。信贷的预测目标实际上是和GDP增长8%相匹配的。事实上,去年GDP是10.7%,比8%高出不少。货币贷款增量超过三万亿,比起2.5万亿,它也高了,比如说高了20%左右,但跟其他实际经济指标比也是相匹配的,因为GDP增长指标也比预测指标高了。
所以整体来看,应当说我们的货币供应量、贷款总体来讲还是偏快的,但是它和整个经济增长、整个经济运行的状况结合起来看,还是比较匹配的。我们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收紧流动性,进一步收紧银根,使得我们货币信贷增速更加慢一点。
不是说这个事是一个很严重、很不得了的事,只不过预测指标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下的预测指标,现在涨出来一块,实际上和其他经济指标是有规律的。所以我们对这件事,第一,我们要重视。第二,要做到心中有数。总体来讲,应该给一个总的判断,就是基本上是正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