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国内目前出现的投资基金热潮,证监会基金部有关负责人昨日解析基金投资风险,并指出投资者应防止三种错误观点:一是把基金当储蓄;二是把理财当发财;三是把投机当投资。
预防性储蓄投资高风险产品不可取
证监会基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一年多以来,基金市场丰厚的投资收益,引发了投资热情高涨。但居民在近阶段基金投资丰厚回报的诱惑下,如果把预防性储蓄也投资到高风险资本市场中去,肯定是不可取和不理智的行为。
该负责人强调,目前在基金投资者中主要存在三种错误观点:一是把基金当储蓄。把原来“养老防病”的预防性储蓄存款或购买国债的钱全部都用来购买基金,误以为基金就是高收益的储蓄。二是把理财当发财。由于2006年股市大盘持续上涨,2006年基金平均收益率达到50%以上,其中不少股票型基金回报率超过了100%。把火热的行情当作“常态”看待,一味坚信购买基金包赚不赔,忽视投资基金的各种风险。三是把投机当投资。仅仅关注投资收益,不理性判断市场规律,助长强烈的投机心理,完全忽略和忘记资本市场和基金产品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本质特点。
自去年以来,上证指数大涨,作为当今A股市场第一大机构投资者的基金收获颇丰。
因此,赚钱效应使基金成为许多居民首选的投资产品。
投资者须真正了解基金风险
没有只赚不赔的金融产品。证监会人士介绍,在基金规范发展不足10年间,有许多在市场中追涨杀跌、盲目入市的投资者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在2001年6月上证指数处于2245点附近入市的投资者,随着指数下跌到2002年1月25日的1451点,其持有的基金资产净值也下跌了19.18%。
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国内基金规模和基金新增开户数双双创出历史新高,截至2007年1月底,中国基金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去年第四季度选择基金作为最主要金融资产的居民人数,从上季度的6.7%猛升至10%,基金已成为中国居民家庭除储蓄存款外拥有最多的金融资产。但在基金市场急剧扩张的同时,并非所有基民都真正了解基金。
在上月举行的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大会上,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表示眼下基金公司在宣传各自的基金产品之前,要首先把风险提示的工作做到位,让“基民”充分了解到投资基金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