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元旦后的两个交易日基金市场高开后回落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1 月 05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元旦后的两个交易日基金市场高开后回落。周四沪深基金市场高开高走,尾盘随股市出现快速回落。沪深基金指数大幅跳空高开后,随股市震荡走高,但在尾盘出现快速回落,涨幅明显收窄。沪基指开盘报2132.24点,高开41.73点,最高探至2164.10点,再创历史新高,最低探至2109.19点,收盘报2113.28点,涨1.08%,成交量为1518.76万手,成交金额为23.94亿元;深基指开盘报2035.86点,高开38.25点,最高探至2077.97点,再次刷新7年多来高点,最低探至2022.34点,收盘报2025.66点,涨1.40%,成交量为1410.96万手,成交金额为22.02亿元。从盘面上看,封闭式基金普遍上涨,大盘基金表现略强于小盘基金。交易的53只基金,有45只上涨,基金景业、基金久富停牌,2只持平,4只下跌。有33只基金涨幅超过1%。LOF场内交易方面,交易中的15只基金全线上涨。有9只基金涨幅超过2%。4只ETF有3只上涨,1只下跌。周五沪深基金指数跳空低开后,早盘低位震荡,午后跌幅有所扩大均超过1%。沪基指开盘报2090.61点,低开22.67点,最高探至2107.63点,最低探至2070.08点,收盘报2083.77点,跌1.39%,成交量为1048.10万手,成交金额为16.50亿元;深基指开盘报2009.86点,低开15.80点,最高探至2017.48点,最低探至1981.10点,收盘报1986.22点,跌1.94%,成交量为966.27万手,成交金额为14.77亿元。从盘面上看,封闭式基金普遍下跌,交易的52只基金,有4只上涨,基金久富停牌,47只下跌。LOF场内交易方面,交易中的15只基金有2只上涨,13只下跌。4只ETF有3只上涨,1只下跌。

当前决定A 股市场长期走牛的诸多因素并未改变,其中如人民币升值、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货币流动性泛滥等均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尽管年内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加强,经济增速放缓与企业利润回落等因素将会制约指数上行,但未来数年中指数创出新高仍可期待。封闭式基金整体净值增长不一定能为投资者提供高于指数涨幅的超额收益,但能保持与指数同步上涨,依然使其成为一个值得投资的品种。

投资基金仍然是来年市场主要的资金来源,预计明年总体规模将继续大幅扩大,新增资金总额将在3500 亿元以上,其中,偏股型基金金额将会再创历史新高,有望为股市增加2500 亿元以上的新资金。我们认为,随着06 年基金投资赚钱效应的扩散和居民投资意识的逐步增强特别是证券市场大牛市行情观念的深入人心,居民储蓄资金将会继续从银行缓慢流出,一部分会直接进入股市,另一部分则可能会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市场,因此,基金销售将继续会十分火爆甚至可能出现阶段性的供不应求,而管理层和基金公司也会抓住这样的有利时机积极扩大基金发行数量和规模以引导储蓄资金进一步向股票市场进行分流。

随着初期成立的封闭式基金逐渐到达契约规定的15 年存续期限,封闭式基金转开放成为大势所趋。2006 年8 月9 日最先到达存续期限的基金兴业终止上市,标志着封闭式基金正式进入封转开的时代。进入封转开时代后,封闭式基金的投资机会将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交易价格向单位净值回归。当前国内封闭式基金普遍存在较高的折价率,平均在30%左右,今年封闭式基金可以预期的大规模分红更是会显著提高折价率水平。由于封转开后折价率自然消失,因此在基金逐渐接近存续年限过程中,折价率将会不断减小,交易价格会逐步向净值回归。此外,随着股指期货等金融创新的推出,市场对封闭式基金投资机会的认识逐步深化,折价率缩小的速度将会加快。

其二是基金净值的增长。不论是开放式或是封闭式基金,其根本目的即是令持有人的资产保值增值。从近几期基金净值变化情况看,封闭式基金整体增长情况基本能保持与上证指数同步,部分基金的净值增长率超过指数同期涨幅20%以上。

而风险因素相应也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基金到期后是否能顺利完成封转开,并且封转开的方案是否会规定较高的惩罚性赎回费率,从而提高投资者的成本;其二是随着市场波动,基金的净值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存在亏损的可能。

由于封闭式基金没有赎回压力,一定程度上存在基金管理人利用封闭式基金向旗下开放式基金输送利益的可能,市场对封闭式基金业绩增长能力的怀疑反映到交易价格上,目前封闭式基金存在平均30%左右的折价率。高折价率给投资者带来套利机会,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在封转开后,折价率自然消失。因此在基金逐渐接近存续年限过程中,折价率将会不断减小,交易价格会逐步向净值回归。

折价率的这种变化趋势已经在市场上得到反映。目前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基本按照存续年限排列,存续期越短,折价率相应越低。2007 年底以前到期的封闭式基金目前折价率均在20%以内,平均折价率不到15%。

除了封转开的因素会缩小封闭式基金折价率之外,年中可能推出的股指期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封闭式基金股价向净值回归的速度。股指期货对于封闭式基折价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封闭式基金与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可以转化为无风险收益率。这一套利过程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封闭式基金净值增长率与标的股指波动存在是否较大一致性。从历史数据看,封闭式基金与沪深300 指数的拟合度较高,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对冲。

股指期货推出后,若投资者期望锁定投资风险,则可以在买入封闭式基金的同时买入与基金存续截止日相同的股指期货卖空合约。在基金到期日,若股指较期初下跌,则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指期货的获利冲抵基金净值下跌的风险;若股指较期初上涨,投资者尽管在期货合约上受损,但亦可通过封闭式基金的净值上升冲抵该笔损失。随着股指期货推出可能性的增大,预计会有不少机构提前建仓封闭式基金,折价率缩小的速度将会加快。

《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分配,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封闭式基金年度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已实现收益的百分之九十。基金收益分配应当采用现金方式。现金分红对投资者来说其意义在于可以显著提高所持有基金的折价率,折价率向分红前水平回归可以使投资者获取超额的收益。

影响具体投资品种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净值增长率、到期日、折价率、基金分红以及持有人结构等。基金净值增长率并不是投资者选择封闭式基金的主要理由,毕竟总体上看开放式基金盈利能力要强于封闭式基金,但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投资收益率,不妨假设基金在未来一段时期仍能保持与最近一年来同样的盈利能力。

近期封闭式基金不断走高。从沪市基金指数来看,增量资金介入迹象极为明显。从相关政策导向来看,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均增加了对于证券市场的投资,虽然封闭式基金在流动性方面不如开放式基金,但作为专业理财的投资品种,封闭式基金依然得到了大型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公司治理相对规范、业绩表现较为优良的封闭式基金更是成为机构关注的焦点。从相关数据来看,A股市场不断走强也推动封闭式基金不断走高。近期两市大盘震荡走高,封闭式基金持有的股票市值也不断走高,这也推动了封闭式基金的走强。尤其是一些持有强势股的基金走势更为强劲。一般投资者缺乏选择个股以及时间选择的能力,选择封闭式基金也成为这些投资者分享大盘上涨成果的一种选择。

从舆论报道来看,要求封闭式基金分红的呼声甚高,尤其是一些业绩表现优异的封闭式基金更有分红的压力。与开放式基金相比,封闭式基金的分红显得明显不足,这也导致持有人颇有微词。买入封闭式基金参与分红,也是部分对于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的一种投资选择。

应该说封闭式基金成为历史是"大势所趋",封闭式基金最终转为开放式基金等方式将成为封闭式基金的出路。不过,从理论研究以及实际情况来看,封转开并非简单的转换。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恐仍将维持较长的时日,简单地认为价格低于净资产就具有投资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不过随着市场的走强,不同投资偏好以及投资风格的投资者依然会对封闭式基金加以关注。在适当考虑折价率的同时,两类封闭式基金值得关注:一是业绩表现较为优异的基金,二是公司治理较为健全的基金。(董云巍)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