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改革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13-07-17 15:44:29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虔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外汇 国际金融危机 宏观调控 国债 央行 货币 汇率 财富

外汇储备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资产。近十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2006年以来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巨额外汇储备在平衡国际收支,提高对外支付能力,稳定本币汇率,以及应对增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给外汇储备管理以及宏观调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本质上,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通过货币发行权集中持有的以外币标示的国际财富,即归属于本国国际资产。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贸易顺差的大量积累,中国外汇储备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2001年至2011年期间我国外汇储备年均增长率高达31.27%,远远高于同期我国GDP和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成为我国宏观经济中增长最快的经济指标。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外汇储备余额高达3.44万亿美元,约占2012年中国GDP的50%左右,以及同期中国央行总资产的80%左右,中国国家外汇储备十年来为何爆发式增长?这其中既可以用“国际收支失衡论”、“全球储蓄过剩论”、“全球流动性过剩论”、“全球分工论”等来解释,更有中国自身的体制性和制度性成因,比如结售汇制度以及汇率形成机制等。

然而,中国也为巨额外汇储备付出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并加剧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矛盾。首先,重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开放经济条件下, 外汇储备及其变动不仅是一国国内和对外金融政策的联系纽带, 更是体现和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引起的外汇占款会改变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巨大的压力,引起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间的冲突,进而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其次,外汇冲销成本越来越大。中国货币当局采取了多种冲销工具来对冲外汇储备上升对国内货币供给的影响,如回收再贷款再贴现、国债回购、发行央行票据、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信贷配额等。2002-2008年期间,央行票据发行规模的迅速增加,以及央行票据的平均利率由2002年的2.13%升至2008年的3.86%,导致中国货币当局的冲销成本稳步上升,特别是如果加上准备金存款利息、央行票据利息、国债正回购利息等外汇冲销的利息成本的话,总成本将介于1.4-1.5万亿之间。

再次,巨额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拥有外汇储备实际上是持有收入回报率比较低的外国政府债权而出让收益率比较高的股权,这是很大的利益损失。我国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却主要用于购买回报率很低的美国国库券、财政部中长期国债和联邦政府机构债券等(平均收益率只有4%-5%),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由2000年初的714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底1.2万亿美元左右,占外国投资者持有总量的比例也由2000年间的8%升至目前的22.1%,持有美债规模占外3.4万亿外储资产的比重达到38%以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美元总体趋向贬值以及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大幅走低,中国外汇储备已处于高度“规模不经济”的状态。

最后,导致央行货币错配更加严重。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储备资产占总资产的近80%。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上升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央行资产负债的货币错配会日益加剧,即资产方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增长,负债方主要表现为人民币的央行票据的增长,这种日益扩大的货币错配以及“负债高成本、资产低收益”的格局不仅加大央行资产负债表风险,也使货币当局在相当程度上陷入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抑制货币供给增长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使本币政策与外币政策间产生冲突,加剧内部均衡和外不均衡的矛盾。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