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文化的向标

2013年02月19日15:3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风俗 文化 陈锋 文化部

风俗对社会治理具有鲜明的标示作用。

风俗是人文道德的载体和表象,显示人心善恶、社会治乱。所以,顾炎武认为,“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良好的风俗标志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价值观的航标,能够匡正政局,所谓“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东汉光武帝致力于民风官风建设,“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使“风俗为之一变”。东汉末年,“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倾而未颓、决而未溃,皆仁人君子心力之为”。宋明朝季,士大夫之风以及吏风败坏,士大夫傲慢、骄横,“不知以礼饬躬”;官吏腐败,贿赂公行,羞耻之心荡然无存。顾炎武感慨道:“《小雅》废而中国微,风俗衰而叛乱作矣。”

所以,中国古代十分注重风俗建设。以汉代为例,汉代有“风俗使”,巡视各地以“观风俗,知得失”,“彰善瘅恶,激浊扬清”,“拾遣举过,显贤进能”,从而使好的社会风俗得以普遍彰显,坏的社会风俗得以及时遏制。地方官吏把社会治理与风俗建设相结合,“施教导民”,将伦理道德通过社会治理的机制融入风俗之中,又进一步通过风俗影响人们的价值思维和行为样式,成为历代治世楷模。

风俗对社会心理具有明显的表征作用。

古代中国人认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风之形成源于先天之地理条件,俗之形成则源于后天之人文条件。西方社会学认为,不同民族在各个时期的典型生活方式和有代表性的心理,表现为使社会生活规范化的价值观。风俗包含着特定区域的人们趣味、情感、愿望的沉淀与结晶,是社会心理的表象。

因此,社会风俗又往往是一特定区域内人群传统的表征。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盖风俗乃历史产物,乡间习俗,皆有渊源,一事一物,俱关文化,故能知古今风俗,即为知中国一切。”故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往往在于“移风易俗”。

然而,“物质文明因为机械、交通工具等等起实际性的作用,可急剧地发生变化。但是,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并非是一朝一夕能起变化的。人们的意识和性格,虽然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基本的意识结构则往往不会有多大变化。”所以,当着风俗对应着的人群经历着历史性转折,文化处于转型时期,风俗的的转变就成为一项巨大历史任务摆在面前。在中国历史上,“故近世魁闳奇杰之士,靡不以改良风俗为切己之务。”(福武直语)。(陈锋 中国文化部)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