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即为分科的系统知识和学问,技术往往是科学原理的具象化和应用,科技的根基和核心是科学。科学是一种理性文化。恩斯特•卡西尔指出,“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的确,“在我们现代世界中,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
科学作为当今最发达的文化形式,它是西方传统自然哲学孕育发展起来的。古希腊哲人泰勒斯用水作为世界的本源,开启了西方理性主义文化史。文艺复兴以来,理性抽象和实验为探索精微的自然世界打开了大门,催生了自我更生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和人文社会学科,加快了科学的技术转换。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对自然之谜的叩问,以建立在家庭小农经济和天人合一归顺天道的世界观基础上的情感文化为主导,以感性的艺术和伦理见长,西方则以理性的科学和法制见长。中西文化的基因差别,说明中国应当大力培养和弘扬科学技术这一现代文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对于科技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它们是人的产业劳动的产物,是转化为人的意志驾驭自然界的器官或说在自然界实现人的意志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的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是对象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科学转化成技术,成为生产劳动的主导要素,从而推动生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生产现象和生产规律。国力的差别,首先是科技的差别。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第第一生产力”,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顺应了全球范围内经济与社会发展大趋势。
科学技术培养现代生活方式。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社会的中轴。“科学并非首先是提供特殊的技能,而是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和思想基础。”(巴里•巴恩斯语)
南宋词人辛弃疾有《村居》之作,刻画的是小农经济的田园风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与之鲜明对照,“与科学和技术的现代发展相联系的主要现象就是工业化。笼统地说,这是一个近代社会从一种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以低生产力和极小的——如果不是零——增长率为标志的经济,向一种主要以工业为基础,以高生产力和相当快的增长率为标志的经济转变过程。” “它们毕竟将自身作为一种实在模式强加于人,日益决定日常生活的外部形式、节奏和潜在的可能。”(让•拉特里尔语)
科技的创新和发明继续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例如,互联网凭借海量资讯、即时沟通、便捷商务等优势,改善了人们的工作、学习、交往、交易方式,不仅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甚至以虚拟世界的形式纳入人的日常生活界域,推动工业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