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理念底蕴

2013年01月10日09:2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精神 文化内涵 文化理念 民本 和谐社会

发展是二战以来全球主题,发展理念也在发展:一是经济增长发展观。美国学者沃尔特∙罗斯托和威廉∙刘易斯最先提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就是经济增长问题。二是可持续发展观。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社会发展应是合理地持久地均衡发展。三是西方人本主义发展观。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阿力克斯∙英格尔斯提出,人的现代化不是现代化过程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到了90年代,印度发展经济学家阿蒙加•森提出,发展的目标不仅是增加人均产值,更应是人综合能力的增强。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代表了最先进的发展理念。

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和谐:科学发展观的理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主张“致中和”、“君子和而不同”、“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合异以为同”。在西方,和谐指事物之间最佳结合,“美即和谐”、“公正即和谐”。空想社会主义曾提出“和谐制度”与“和谐社会”的构想,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不和谐的根源,充分肯定社会和谐思想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并指出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毛泽东就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鲜明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也提出一系列体现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论断: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等等。

江泽民进而强调,要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要建设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在内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在此基础上,胡锦涛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世界和谐。

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陈锋 中国文化部)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