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数字鸿沟日益显现 亟须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

2011年05月24日11:1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农村信息化 农村 信息化 和谐社会

众所周知,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继2010年提出“信息通信技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口号之后,今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确定为“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 (Better life in rural communities with ICTs)。

这充分说明,国际社会已经注意到了加强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希望通过动员全社会关注农村信息通信发展,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帮助农村人口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地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推动国际社会的均衡和谐发展。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全球最多人口尤其是众多农村人口且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发展中农业大国来说,无疑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在方方面面都取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与此同时,农村与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式的城乡差距——数字鸿沟正在日益显现,如果我们不能尽快解决,城乡差距还有被进一步拉大的可能。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农村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信息通信业在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显然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没有农村的信息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可见,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对于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

1、农村信息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才能有助于消除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才能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才能有助于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从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修建道路、美化村容、建造楼房等表面现象。只有把信息通信技术充分地应用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当中,新农村才可以真正地称之为“新”农村。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

农村信息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涉及到“三农”的方方面面,是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全过程。推进农村信息化,可以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推进农村信息化,可以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场、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农民科学决策、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拓宽市场渠道,实现增产增收;推进农村信息化,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3、农村信息化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必然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的力度。农村信息化可以大大提高信息透明度,信息透明度对于农民自觉、自愿并积极参与农村税费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各项农村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信息化可以促进政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保障农村各项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近年来,在中央“加强农村信息化”政策的引导下,全国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为推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国家工信部、农业部、文化部等部门相继启动了“村村通电话工程”、“金农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等项目。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应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但是总的来说,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投入不足、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等等。当然,在各地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也涌现出 “三门峡模式”、“新希望模式”、“清河模式”、“沙集模式”、“青岩刘模式”等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农村信息化模式,已经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这些不同的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能否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和我们的观察。

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存在一种全国通用的模式。各地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区域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模式。(武锋国家信息中心)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