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提速与中国的改革账本

2011年05月20日16:5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人民币 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大提速正在改变全球的货币格局。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央行开展货币互换、重新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促进境外人民币交易以及推进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今,中国已与11个国家及地区分别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合计8342亿元人民币。而近期,中国银行面向美国客户开放人民币交易,世行首次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跨境贸易结算全国试水以及中日韩商讨决定用本国货币实现双边贸易结算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经“加速跑”。

人民币国际化即是人民币流通突破中国国界,在世界其他国家充当一般等价物,在国际支付中扩大其使用范围和数量,在主要外汇市场能够扩大其交易量的过程。从自由货币到国家货币,再到国际货币,其演变过程也是政府信用对货币形式的职能支撑作用的强化,而这种支撑作用取决于一系列的条件。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将如何全面推进,需要理清思路。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它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金融系统的成熟性、微观市场的基础条件等息息相关,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也必须考虑到各类约束和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

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约束

中国的经济结构导致人民币缺乏足够直接有效的境外输出渠道和方式一国货币的输出主要是通过贸易逆差和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贸易逆差是对外输出本币的主要途径,而这依赖于强大的内部需求。日元国际化是一个殷鉴。日本过去30多年一直持续进行的日元国际化之所以成效不显著,在目前全球储备货币中占比非常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日本是贸易顺差国,无法通过贸易赤字的形式对外输出货币,而只能通过金融资本渠道进行货币输出。而相比美国之所以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因素是需要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货币储备资产的供应国,必定会存在国际收支赤字,否则无法向世界其他国家供应储备货币。美国要向世界其他国家供应美元,必然会存在国际收支赤字。这是一个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最重要的输出渠道。对于中国而言,尽管我们已经提出要向内需驱动型经济转变,但产业结构、分配结构调整的滞后依然决定了在很长时间内,投资和出口还将是中国经济的主导模式,国际收支顺差还将是常态,因此,这就决定了除了在贸易计价货币,国际金融交易中计值货币以及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率不可能很快占据较大份额,这也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对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制约。

这就决定了短期内,中国应该先与对中国有贸易顺差,也即中国对其有贸易逆差的国家采用人民币结算,比如,当前中国对东盟、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逆差状态就比较适合采用人民币结算,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应该形成以人民币为核心的“汇率稳定圈”,再向全球拓展更为适宜。

央行政策独立性约束

成为国际货币最重要的是将改变目前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对央行政策独立性形成挑战。随着人民币逐步的国际化,在资本账户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变化的汇率传导机制作用增强,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要求央行进行一定的干预(只是冲销程度可能弱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冲销程度,体现于汇率的回归幅度,最终体现于收回的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汇率传导机制的作用,此外,国内、国际因素共同影响人民币的需求,使得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复杂性和难度大为增加􀁹 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要保持适度的外汇管制,控制人民币出境的规模,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平衡,这对中央银行是很大的挑战。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