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传启简历

发布时间:2007-07-13 09:57:17  |  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振红
关键词:何传启

何传启,1962年生,湖北黄陂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副主编,现代化俱乐部总干事。曾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科技外交官、中国科学院规划处处长等职。1985年以来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第二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的行动议程Ⅱ----K管理:企业管理现代化》和《效益管理》、合著《国家创新系统》和《创新与未来》、译著《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等,参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纵横谈》和《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等书的撰稿。

两次机会,两个转折

何传启无疑是新三届最后那一拨大学生中的一个佼佼者。1979年他考入武汉大学生物系后,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当时正值改革初期,高校里的学术和政治空气也比较开放,大学生们乐于接触新鲜事物,何传启也不例外。作为一个理科学生,何传启对管理科学和社会发展学科有着浓厚兴趣。

大学毕业的时候,何传启面前有两个不错的选择:一是留在武大,一是去中科院遗传研究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何传启选择了后者。先是工作了两年,然后三年的研究生读下来,他的那个研究项目也全部做完了。这时何传启面临着又一次选择:要么换课题,要么出国,要么改行。何传启还是想在国内发展,一是因为他的专业,二是因为自己广泛的知识背景,三是因为他自认为的适宜于中国文化环境中发展的个人性格。于是他留在中科院做生物科学的项目管理。何传启把自己人生发展中的这两个转择,看作是国家和社会给予他这个农村出身的幸运儿的两次幸运机会。 中国和美国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1992年,在做了五年的项目管理之后,何传启在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这时候他感到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已到了一个阶段性的极限,短期内想再突破已经很难了。这时,适逢科技部举行出国人员的选拔考试,何传启也参加了。过五关斩六将,他进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科技处工作。一个更宽广的舞台展现在他面前。一方面,他的本职工作是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他得以有机会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美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如何运转等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何传启当年的25个同学,有17个在美国,平均年薪是4万美金,计约35万人民币,而何传启自己在国内时一年工资还远不到一万人民币。也就是说,这些人干一年之所得,顶得上何传启这位当年这些人中的佼佼者在国内干三、四十年。1995年,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2万4千多美元,而中国是620美元。这促使何传启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劳动,美国人的收入却是中国人的三、四十倍?为什么美国人工作一个星期,相当于中国人工作一年?更深层次的原因,只能从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社会机制和法律体系等方面来找,进而探讨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何传启在华盛顿的那几年,正好经历了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经济等新思想的相继出台,并且亲眼目睹了这些相关国策对美国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推进作用。

<  1  2  3  4  5  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