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一边是极度濒危物种需保护,一边是国家级贫困县群众求发展
云南西畴难以两全其美?
图为云南省西畴县小桥沟自然保护区内的华盖木回归栽培试验区。西畴县政府新闻办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资敏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香坪山风光优美。其中,香坪山林场的珍稀木兰园是中国最大的珍稀植物园之一。这里最为珍稀的树种要数世界上几乎已经灭绝的野生华盖木。
记者近日跟随云南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西畴县,探访华盖木的保护现状。
拯救植物“大熊猫”
西畴县境内珍稀树种较多,但自然环境恶劣,许多树种濒临灭绝。在被誉为“华盖木之父”的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木兰科植物学家、教授刘玉壶的积极倡导下,云南省建成了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面积最大的香坪山木兰园,对珍稀植物进行拯救和保护。
“华盖木要二三十年以上才会开花结果,并且果实结得很少,种子落在地上,不会自己萌发。”木兰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曾经在西畴小桥沟自然保护区做过一个实验,把300颗华盖木的种子撒在一棵华盖木的边上,看种子能不能自己萌发,结果只有一颗种子萌发,并且萌发的种子没过多久也死掉了。”
由于野生华盖木基本上已经失去了自我繁殖能力,要想保留这一物种,就只能借助人类科技手段进行人工繁育。从2007年开始,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林科院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华盖木回归自然拯救种植”活动正式启动。通过人工引种栽培,成活后再把树苗栽回到华盖木的原生地,促进华盖木存活、繁衍。
西畴县也积极开展了以木兰科为重点的珍稀濒危植物的种苗培育及应用推广技术研究。在木兰科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繁育工作中,当地林业部门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单性木兰大苗培育及移栽等试验研究。并通过专家的指导和实地考察,确定了两个华盖木回归自然试验点。
西畴县已经开展了两次华盖木回归自然和种群重建行动,每次种植200株不同龄级苗,每个试验100株,共计400株。据香坪山林场张玉志场长介绍,截至目前,已有100多株华盖木人工繁育成功,被栽回原生地,生长正常。
保护中寻求长远发展
西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自给率仅为7.1%,农民人均收入5124元。一边是极度濒危的保护物种,一边是守着青山寻求发展的群众,20多年来,西畴县在保护与经济发展中不断摸索,不断平衡。
尽管西畴环境适合华盖木生长,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困难,加上原始的生产方式以及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使得砍伐珍贵树木的现象在保护区周边的村落时有发生。香坪山木兰园附近村民们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过去,我们烧柴都到保护区里去砍,一天要砍一百多斤树木。”
为解决村民烧柴、照明等问题,西畴县政府实施农村能源建设,从源头上遏制砍伐树木、破坏森林的现象。截至目前,累计实施农村节能改灶7.7万眼,建设沼气池4.3万口,普及率达78%以上;累计推广太阳能3.5万平方米,建有电站12个,装机容量达9.1万千瓦,电网改造率达100%。同时,西畴县积极引导群众开展退耕还林,推广经济林木的种植,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护,加大对乱砍滥伐、贩卖野生动植物行为的打击力度。
从1986年开始,由西畴县政府出资,专门在西畴县香坪山林场开辟了一个木兰科树木园,保护这些珍稀树种。目前,木兰园建设规模1045亩,已经引种国内外热带、亚热带木兰科及珍稀濒危树种30科147种,其中木兰科9属99种。园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5种,二级保护树种31种,三级保护树种24种,云南省重点保护树种12种,是东南亚面积最大、种群数第二的木兰科及珍稀濒危树木迁地保育种质基因库,园内植物都有较高的科研、科普、教学、旅游等多方面价值。
西畴县副县长郭敏告诉记者:“香坪山木兰园在珍稀濒危树种资源保护事业中摸索前行。如今,西畴县拟将依托这个我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珍稀濒危植物园,打造中国著名的憩游胜地。”
目前,西畴县已经启动了香坪山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将进一步加大珍稀植物收集、保护力度,加强以木兰科为重点的珍稀濒危植物的种苗繁育及应用推广,切实把自然资源保护、人文景观和村庄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做强生态农业、做大生态林业、做响生态旅游、做美生态乡村”为目标。
西畴县还依托香坪山良好的林业自然资源,重点打造鸡冠梁子、珍稀植物园等两个主题片区,围绕“吃、住、行”等旅游要素,打造香坪山生态旅游品牌,把香坪山建成具有林业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
“这里距离文山仅28公里,半个小时车程。漫步香坪山,走进原始森林,看飞禽走兽、听鸟语虫鸣、闻木兰花香,香坪山‘芳香之旅’旅游开发前景很被看好。”郭敏站在香坪山半山腰,向着远处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