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不动”的垃圾:垃圾分类推行4年仍难落实

发布时间: 2014-08-30 11:24:40  |  来源: 新京报  |  作者: 饶沛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垃圾收集 垃圾分类收集 垃圾进行 绿袖标 厨余垃圾

2013年5月16日,丰台区花乡富锦嘉园社区,垃圾收集点设置了不同颜色的垃圾桶。新京报资料图片/记者 薛珺 摄

垃圾分类推行四年,指导缺失、混运现象严重;“分类垃圾少付费”原则出台两年多仍无具体办法

位于大兴黄村的枣园北里,是北京市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很多人曾到这里“取经”学习。但是,8月29日,在这个昔日的“明星小区”,多个厨余垃圾桶里扔着球鞋,其他垃圾桶里堆满果皮等物。

2010年起,北京开始在全市逐步推行垃圾分类。数据显示,今年6月,纳入统计的2927个实行垃圾分类的小区,共产生生活垃圾20万吨,但厨余垃圾分出量不到实际产生量的10%。

事实上,北京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投入力度不可谓不大。据媒体此前报道,以2011年为例,北京市在1200个小区、1200个村庄开展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市财政投入4亿元。不过,在这背后是垃圾分类效果的不尽如人意。垃圾分类指导缺失、混运现象严重、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具体实施办法迟迟未出台……垃圾分类陷入“有心无力”的境地。

混装混运的垃圾

记者走访十余个社区,仅一两个贴着关于垃圾分类知识的海报,部分小区垃圾桶上的文字标示都已看不清楚。

面对小区里摆放的各类垃圾桶,新景家园的居民张女士仍然感到烦恼:“我去国外玩的时候,看到垃圾桶上会画上啤酒瓶、纸张等相应的物品,指导大家投放。北京在这方面好像做得不够细”。虽然北京从2010年便开始在社区逐步推行垃圾分类,但张女士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分类具体指导,“西瓜皮算不算厨余垃圾?它并不是在厨房中做饭留下来的垃圾。”

类似的指导缺失并不鲜见。记者走访十余个社区,仅有一两个在垃圾桶旁贴着关于垃圾分类知识的海报,部分小区甚至连垃圾桶上的文字标示都已看不清楚。

西城区木樨地某小区,居民张先生家则有着另一种垃圾分类的苦恼。分类之初,张先生一家会按照居委会指导的,厨余垃圾放一个袋子,塑料瓶等放进一个袋子,废纸等再用另一个袋子装。不过,他很快发现,仅自己努力只是徒劳。

张先生说,他扔垃圾时常常发现,垃圾桶里各类垃圾混杂,如今,小区门口的三个分类垃圾桶干脆废弃,代之以一辆推车,居民家的各类垃圾全都直接扔进小推车里,统一被运走。

在中华环保基金会小康幸福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李京华看来,混运对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是很大的打击。从2004年开始,李京华就在北京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有一次我们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的宣讲,底下一个老大爷直接就开骂了,‘我们把垃圾分了,你们运的时候一锅粥,这不瞎扯吗?’”

长期关注垃圾处理的环保人士“驴屎蛋”介绍,北京一吨垃圾从产生到清运,再到填埋场处理完成,需要500元,这其中包含的运费为200元。“试点推进是在做,但规模不大,数量没到。比如一个小区分出5桶垃圾,其他相邻小区没有分类,如果专门派车来拉的话,成本太高,所以不可持久。”

海淀区市政市容委副主任莘雪林也表示,负责垃圾运输的社会单位、物业公司没有被强制要求必须分类运输,“垃圾分类分不出来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