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不应沦为牟利工具

2014年04月03日14:1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环保部 环境影响评价 环评单位 PX 环评报告 环境违法

原标题:环评不应沦为牟利工具

据报道,环保部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的意见》。环评,这一多年来被高度关注的社会经济话题,再次成为焦点。近年来,不少重大项目因环评问题遭到搁置或质疑,环评造假、环评“走过场”等乱象屡见不鲜。

不少网民指出,当严肃的环评沦为形式和牟取暴利的工具时,这种“审批污染”就成了对环境施加的“二次污染”。因此,必须尽快启动环评审批改革,打破“共谋”机制,让环评真正成为呵护环境的坚实“阀门”。

环评“走过场”成潜规则

有网民认为,环评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的“阀门”。然而,本应成为阻挡污染第一道防线的环评在某些地方却“走过场”,环评“造假”、“勾兑”等也成普遍现象,大大降低了环评的可信度。

一位网民说“我们就是环保企业,污染其实很严重,不勾兑根本过不了环评。环保法律规定很严格,可是没有经过环评就上马的企业比比皆是。”网民“bugsbunny1”说:“环评?吃吃饭,洗洗澡,分分钟报告审核通过,批文拿到。”

还有网民指出,即便建设单位通过了环评,也很难让人安心。“不少环评机构成为一些业主单位打通环评关节的雇佣军,早就是这个行业的潜规则了,而雇佣军再去雇佣那些挂靠的环评师。如此出台的环评报告,会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吗?”网民“吴杭民”说。

铲除畸形“环境红利”

有网民指出,环评的基本程序是,建设单位委托环评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然后将环评文件报送环评审批部门,后者则委托评估单位进行技术评估,最后将环评批文函复建设单位。环评“走过场”、环评造假等乱象频出,根源在于这条环评线上隐藏太多的利益和交易。

“环评机构质量参差不齐,提出的环保措施企业愿意负担吗?为减少成本通过环评,建设单位就让环评机构造假。环保局重审批轻审核。还有只重视经济增长的行政长官意志,环保卡一下,市长会让环保局好看?这一切真的只是环保机构的事吗?”网民“淮安”说。

网民“黄一”说“建设单位是环评机构的衣食父母,且环评处于卖方市场,指望环评机构主动挺起腰杆,对建设单位不合理的意见说‘不’非常困难。一些行政主管部门要么囿于人手不足,无力承担起严管责任;要么屈服于地方政府压力,主动给环评乱象开绿灯;甚至将权力变现,与建设单位、环评机构共享畸形的‘环境红利’。”

强化问责阳光评估

网民“胡印斌”指出,目前,环评机构的环评经费高度受制于建设单位,很多环评机构本身又与建设单位属于同一系统,这必然导致环评机构所做出来的环评报告,多沦为项目必然可行的报告。因此必须真正让环评机构成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

网民“凌儿”表示,要树立环评的公信力,还必须强化问责。当发现环评造假时,对环评单位,不能仅仅轻拍两下屁股作为处罚,对造假项目要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对审批机构等相关单位也要追究相应责任。

网民“黄一”认为,环评只是一个环节,后期还有评估部门、审批部门在把关:审批、施工、验收。要是他们守土有责,那些带“病”的环评报告就不可能通过,环评机构与建设单位的私下勾兑就不会得逞。

网民“晴川”进一步指出,环境问题事出建设单位,但却是公共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任何公共决策、评判等,从方案制定到最终出笼,都应有公众全程参与,阳光评估,随时接受监督质询。日前PX项目屡遭抵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百姓认为项目立项、环评、建设等信息不公开。

(记者 班娟娟 整理)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