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治理尴尬:地方环保部门都成污染企业"代言人"

2014年03月13日10:1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代言人 卓创 污染企业 环保部门 经济参考报

3月9日开始,北京再度陷入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从轻度污染发展至重度污染。有两会代表委员直言,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对雾霾的治理,但现实却是“越治越霾”。

专家认为,治理雾霾的背后是利益博弈,因为无法真正破除利益阻碍,油品升级、能源结构调整、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在一些地区,中央和地方政府频频出台的治霾政策难以落实,处境尴尬。

尾气

油企车企互相指责是祸首

“为何总是在限行和炒菜、烤羊肉串上做文章,而在治理尾气排放的关键问题———提高油品质量上却步伐缓慢?”不少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民众发出这样的抱怨。数据显示,机动车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到了全部的1/3以上,是PM 2.5的主要载体。

按国家汽柴油质量升级要求,第三阶段车用柴油标准过渡到2013年7月底,第四阶段车用汽油标准过渡期至2013年底,第四阶段车用柴油标准过渡期至2014年底,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和柴油标准过渡期至2017年底。而之后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再次明确提出加快提升燃油品质,要求2015年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车用汽柴油。

目前的成品油供应中,中石油、中石化等旗下炼厂份额约占80%,地方炼厂约占20%。“只考虑技术条件,京津冀、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炼厂应该具备‘国五’油品的生产能力;而国内多数炼厂,特别是地方炼厂或仍然需要装置改造和技术升级才能达到‘国五’”汽油生产标准。”中宇资讯分析师赵泳波说。

柴油的升级任务更为严峻。目前只有北京、上海等少部分地区使用“国四”标准柴油,具备“国四”“国五”柴油生产能力的炼厂是少之又少。但柴油恰恰是大气污染的主力军。

面对社会上关于中国油品质量和欧洲相比还有差距的质疑,石油石化行业的相关人士显得很是委屈,“油品升级的推进时间是由地方政府来决定的,我们只能说保质保量提供合格的油品。”

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斌则认为油品升级缓慢的背后原因是巨大的成本压力“油品升级最大的成本是初期新上装置的巨额资金投入。短期成本过高,投入回收期较长,成了炼厂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柴油从“国三”变为“国四”,炼油成本每吨要增加200元左右。若以2012年柴油产量1.7亿吨估算,国内柴油升级到“国四”的成本就达340亿元,若按时间表升级到“国五”标准成本也将超千亿元。

“为了阻止成本攀升,中国石油企业采用拖延、磨蹭战术。车升级,油滞后,使排放标准推动的汽车技术升级效果打折。”有汽车界人士抱怨道,之前国四汽油标准就比轻型汽油车排放的国四标准迟滞长达两年半,此次重型柴油车的国四标准也被延迟了两次。

但在油企看来,尾气治理效果不佳的罪魁祸首却是汽车。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表示,过去十年中石化投入2000亿元进行油品升级,现在国内已全面执行国四汽油标准,13个城市达到了国五,但达到国四及以上标准的汽车还不够多,运行的车能达到国五标准的不到10%。“锅还不太干净,炒的菜难免也遭殃。”

据他介绍,黄标车仅占全部车一成多,但排放占80%。而且,国内尤其是城区经常是“一脚刹车一脚油”,汽车怠速行驶状况多,在这一状态下的PM 2.5排放量是正常行驶状态下的6倍“我国汽车产销量十年间增长了8倍,连续10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油品质量升级的减排效果基本被车辆增加及交通拥堵抵消。”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