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年关将至,环保人见面不问好,先问问蓝天任务完成了吗?各路新闻媒体把一手环保账算得门儿清,年初制定的目标泡汤了,第二天报纸头版就会问:有环保局长被问责了吗?
问责问责,当问失责之人。试问,被问责的环保人当真都失责了吗?恐怕不然。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项目引进乃至城市建设,环保局长都难有发言权。环保炙手可热,那是热在了刀尖上,热在公众的诉求上。在可以真正让环保人挺直腰杆的法律支撑、政策支持上,环保依旧是冷板凳一条。
呼吁了多年的环保源头控制,迟迟难以彻底落实。且不说大型的石化、电力、钢铁等一些地方支柱产业,就算是对餐饮业的环保前置审批,都难以协调。在一些地方,兄弟单位觉得环保麻烦,地方领导觉得环保添乱。因此我们看到,动辄以亿计的大项目,很难因为环保的反对而放弃。
所谓“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往往都是对中期甚至后期的严格控制,这种控制要求看似合理,实则却让环保部门难以施展拳脚。企业只要达标排放,机动车只要符合环保标准,环保部门就无计可施。但因为基数庞大,排放总量惊人,天还是灰了,水还是黑了,空气还是脏了,环保局长也还是得“挨板子”。
上述这些“冷热夹心”、“上下夹心”、“官民夹心”的存在状态,让很多环保人变成缩手缩脚、畏首畏尾的“埋头鸵鸟”。
这样的存在状态,同样让很多环保局长们纠结。他们的纠结,绝不仅仅在于难有成就感,更多的在于不但难出政绩,还要整天战战兢兢地提着乌纱帽游走于被问责的边缘;在于夹在地方对经济发展的刚性要求与百姓对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迫切期望之间,一不小心就给政府“添了乱”,让群众“堵了心”。
因此,在问责一个地方环保局长的同时,是不是也该问责一下地方政策的制定者,问责一下统筹协调一方发展的主政者?唯有如此,环保事业发展才有根基,环保队伍出拳才有力量;也唯有如此,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才有望成为现实。(邵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