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为何弃守新能源?

2014年01月14日15:0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中海油,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化石能源,上网电价

有媒体消息称,中海油决策层决定收缩新能源业务,解散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海油新能源”)。消息一出,给新能源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何忍痛剥离?

据了解,新能源公司始建于2007年,经过6年发展,业务已覆盖风能、煤层气及其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公司不但在上海等地投标海上风电,而且还斥资收购天津力神股权,“总投资多达百亿元”。

原本被视为中海油发展“新机会”的新能源,为何会被忍痛“剥离”?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分析认为,中海油收缩新能源业务可能主要从盈利角度出发。中海油的新能源除2012年盈利993万元外,其他年份新能源公司均未盈利。

在新能源领域遭遇挫折的并不仅仅是中海油一家:国内光伏领军企业无锡尚德在2013年宣布破产;著名的华锐风电,在2013年共注销或转让子公司15家,其中8家为海外子公司;世界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维斯塔斯公布的财报显示,公司2012年税后亏损高达9.63亿欧元,远高于前一年的亏损额1.66亿欧元。

看来,新能源发展殊为不易。

新能源走势如何?

在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生物质、地热能等近年来发展缓慢、潜力很小,风电是商业化较为成熟的业务,也被众多企业和资本看好。

上个10年,风电产值曾经历两位数的增长,成为欧洲乃至亚洲发展最快的产业。2000年,风能发电总量仅占可再生能源发电(不包含水电)总量的7%;而2010年,这一比例猛增至56%。2009年,风能发电总量达739亿千瓦时,2010年达946亿千瓦时,增幅达28%。

但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各国相继采取的财政紧缩政策改变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态势,“唯利是图”的投资者正争先恐后地转移资金。

由于转换效率低,新能源的市场竞争力从诞生之初,就比传统煤炭等化石能源要低很多。目前欧美等国大多采取补贴等措施扶持新能源发展。

按照德国目前法律,可再生能源电力上网,相关发电企业可获得高于市价的上网电价。这条规定能够鼓励投资并提高太阳能、风能等本身成本较高能源的市场竞争力。包括德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实施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可再生能源因而蓬勃发展。然而对上网电价补贴存在很大争议。

欧债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让欧洲国家紧缩财政,新能源获得的补贴变得风雨飘摇。补贴机制不稳定增加了投资风险。而随着投资风险的增高,政策不稳定将进一步加重项目的成本负担。

缺少政策支持、资本信心不足,加上我国目前仍没有掌握风电等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都看似渺茫。

向“钱”看还是向“前”看?

在能源和环境对发展约束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既要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又要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能源、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清洁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但是,新能源产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先入者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投入,其中包括研发投入和为达到规模效应而在前期投入的各项成本。相较后进入者对成熟技术的简单效仿,前期投入巨资研发的厂商,往往没有足够信心在成本与收益之间实现平衡,难免会导致研发工作裹足不前。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上世纪90年代,由于看不到新能源汽车的前景,在花费巨额研发费用后,美国通用汽车的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发生了激烈争执,一度停止了研发电动汽车。结果,被丰田等公司后来居上,失去先机。

面对新能源产业前期巨大的投入,如果要向“钱”看,单纯依靠企业投入,短期内无法获得回报,长此以往确实让企业独木难支。因此,从商业角度来说,中海油退出新能源产业,是可以理解的。

从另一方面看,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必由之路。

中海油收缩新能源产业确实令人遗憾,但这也给国家相关部门提了一个醒:能否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新能源产业扶持力度,以保证前期研发顺利进行。

(文雯)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