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图为塞北林场沽源分场护林员王文花向记者介绍她管护的林场。翟羽佳摄
图为塞北林场崇礼分场场长张仲科向记者介绍防护林。翟羽佳摄
中新网张家口11月24日电 “他们用行动解读着责任,用奉献诠释着使命。”张家口市国有林场管理处处长王平说,就是因为有了护林员,才让原本荒山秃岭不长草的坝头沿线有了生机,为京津地区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24日,记者驱车爬过40度陡坡的山路,来到了张家口市塞北林场沽源分场,这里林地面积达53万亩,是塞北林场下设分场中面积最大的林场,在这里记者见到了王文花,她是沽源县莲花滩乡榛子沟村党支书,一个“嫁”给了大山的女护林员。
王文花告诉记者,她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小时候山头绿油油的,后来不知过了多久,山就不再绿,湿地也不复存在。随着超载放牧,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每当下大雨,庄稼就被泥沙摧毁,道路被水淹没,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差。
“作为村干部,我要改变现状。”王文花说,2002年,塞北林场到村子里探索造林机制,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卖掉牲畜并向信用社贷款承包了8000亩林地,每天叫上几个姐妹,带上干粮,背上树苗,天不亮就上山栽树。
王文花说,她们背着树苗上山,风雨无阻,冬天最冷的时候气温达到零下30多度,秋天下雨夹雪,衣服都湿透了,被山头的风吹冻冰,冬天踩着积雪上山,滑下去再抱着树干爬上来,每半个月就穿坏一双胶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2年的坚持让昔日的荒山又绿了起来。
“三分造,七分管”,王平说,营林造林,管护是大事,管护不好所有的努力都将前功尽弃。
张仲科是塞北林场崇礼分场从建场至今唯一一个没有更换过的场长,他也是林场的护林员,负责林地规划和工程质量监督。他说,林场的管护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防止村民上山放牧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防火,一旦管护不严,前功尽弃。
张仲科告诉记者,林地规划初期,村民不同意建林场,他们靠放牧为生,一旦禁牧他们就失去了经济来源,经过政府做工作,一次不成功两次,几次过后,村民了解到种树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建林地的项目才得以实施。
王平说,管护塞北林场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是国家的事,让北京的天更蓝、水更绿、风更轻,是国家启动塞北林场项目的初衷。
王文花今年57岁,谈到首都北京,她告诉记者,这一辈子只去过北京三次,前后加起来仅仅10天的时间,“很稀罕,建设的比家里好”,但是感觉北京的空气不好,车太多,噪音太大,白天看不到蓝天,晚上看不到星星。
塞北林场沽源分场副场长李成华说,沽源分场防护林的建设,可以保水源,使云州水库的水量增加,从而流入北京,俗话说“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而云州水库的源头就在沽源,另外,林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小气候,使每年的降雨量增加200毫米左右,沙尘天气明显较少,在荒坡种树,能更好地阻挡吸收从内蒙吹来的沙土,让张家口坝头沿线不再是风沙加速区。
王文花说,多年扎根林业已经习惯了吃苦受累,山绿了,北京生活好了,未来,她想在村里的闲置沟坡种上经济林,让农民致富,用十年的时间给百姓一个交待。(谭地 宋锦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