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产业有望迎来黄金期

2013年08月06日10:4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土壤修复 产业 规划 投资 污染治理 环境

日益严峻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孕育着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新产业。“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资金将达300亿元——

近年来频发的铅、镉等重金属污染事件,让“土壤修复”赫然闯入公众视野。随着《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发布,这个萌芽中的新兴产业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好。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与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曹芳萍告诉记者,今年4月刚刚成立的专业委员会,现已有上百家企业加入。不过,崛起不到5年的土壤修复产业要顺利撬动这个千亿元市场,还有商业模式、技术困局等一系列难题亟待破解。

黄金机遇期到来

继大气污染、固废污染治理后,土壤修复正成为环保产业的新热点。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国土壤环境状况,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势头;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使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这并非国家第一次将“土壤修复”提上议事日程。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出台,节能环保被列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土壤修复成为环保产业的重中之重。根据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将达300亿元。

土壤修复兴起的背后,是日益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环保部对我国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发现,有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在业界人士看来,这意味着一个上千亿元产值的土壤修复产业即将形成。

“欠下的环境债终究要还。土壤修复产业在我国的兴起虽然只有短短5年时间,但随着国家对土壤修复产业的规范管理和加大投资力度,有望迎来发展的春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主任周宏春说。

曹芳萍告诉记者,环境压力和环保意识觉醒,正促使中国土壤修复产业加速发展,政府将在产业政策、财税等方面逐步提高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按照环境投融资优先集约增长规律,“‘十二五’将成为土壤修复产业积累技术、市场萌发的基础时期,土壤修复产业‘十三五’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技术困局待破解

尽管土壤修复的市场蛋糕很大、很诱人,但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推动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还面临重重困难。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土壤修复产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于技术。“我国污染土壤修复仍处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初期,大部分企业的修复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很少进入工程化阶段。”中节能六合天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成绍剑透露。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与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阳生对此亦深有感触。“重金属污染治理及土壤修复在国内起步较晚,技术储备欠缺,工程施工管理方面也没有多少成功案例可供参考,大部分企业都在摸索中前进。”刘阳生表示,国内重金属污染属于多种重金属复合型、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复合型,“量大面广”,这就决定了任何成本高昂的技术都难以大规模推广,国外主要针对小块土地的修复技术在国内难有用武之地。

“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复杂,照搬国外技术行不通,必须找到实用、可行的技术。”刘阳生解释说,由于气候、位置不同,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特征千变万化,这就导致国外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未必适合国内的土壤修复。另外,修复资金、修复时间的特殊性也要求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技术。

社会投资须引导

第二道难题来自资金。“现在大家都觉得土壤修复市场潜力巨大,但实际上项目并不多,主要原因就是缺钱。”成绍剑说,与其他产业不同,土壤修复产业缺少看得见的近期经济效益,只有政府和少数房地产开发商愿意投资,而动辄上千万乃至上亿元的资金投入,常常令人望而却步。

修复资金的筹措途径,各国并不一样。在美国、英国和荷兰,近60%的污染削减和控制投资由私营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直接支付。此外,随着土壤修复市场的扩大,为了治理棕地(国际上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设施搬迁后遗留下地块的统称),美国国会1980年设立了“超级基金”,主要用于修复找不到责任者或责任者没有修复能力的被污染地块。

“我国土壤修复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政府,但是,这样大面积的污染土地修复,这样巨大的资金投入,完全依靠政府是不可持续的。”在曹芳萍看来,必须创新现有的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投资进入土壤修复产业。

除了技术、资金障碍,缺乏统一标准是制约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另一瓶颈。“不同的土地用途理应有不同的修复质量评估标准,比如,农田土壤修复后是用作农田、园林还是工业用地,工业场地修复后是用作住宅、商业还是园林用地,依照用途,修复要求及标准都有差别。”刘阳生介绍说,目前的评估标准尚不够全面,在业已公布的土壤环境评价标准中,目前只有农业用地和展会用地两项,这一问题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土壤修复会面临无的放矢的窘境。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