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新能源治沙新思路 沙地每亩产出3000元

2013年05月20日10:1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 荒漠化 治理 绿色 生物质 能源 沙柳

(原标题:黄沙深处的绿色畅想)

5月的毛乌素沙地,碧空如洗。沙柳随风摇曳,绿雾般点染着黄色的沙丘。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烟囱冒出的袅袅白烟,为“画面”平添了几分生机。

“如果这个大烟囱不冒烟,成千上万亩的沙柳也就完了。”前来交售沙柳的内蒙古乌审旗牧民乌都为记者解疑释惑,“沙柳这种植物成年后必须一茬一茬地收割。‘平茬’就长得好,1枝变7枝,否则1枝也不剩。李总如果不来收沙柳,牧民也就懒得管护,到最后绿色没有了,这里又是昏天黑地。”

牧民称作“李总”的人,是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的董事长李京陆。10年前,他开始进入毛乌素沙漠寻梦。“不差钱”的李京陆原先做房地产开发,进入沙地就是做公益,想为“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尽一份力量。“一开始我们在库布其沙漠种树。由于没有掌握规律,钱砸进去很多,树种活得很少,最后决定还是用产业化的思维拉动生态建设。”5年前,作为全国首家以沙柳为原料的发电企业,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正式投产,实现装机3万千瓦,年发电2亿千瓦时。李京陆更为自豪的是,“企业承租牧民的沙地种植沙柳、同时敞开收购牧民家的沙柳,已累计治沙造林33万亩。”

作为新能源治沙项目,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重重考验。早年的毛乌素沙地由于没有产业化的拉动,沙柳种植、平茬管护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企业转化沙柳发电以后,竟出现了收购沙柳的中间商囤积居奇。生物质电厂“吃不饱”,远在沙地深处的企业还得进城回购木材厂、油料厂的边角下料。在新能源补贴未到位、减排碳交易未推出之时,电厂连年亏损运行,李京陆只能“抽肥补瘦”,用其他产业板块的利润强撑生物质发电……

但李京陆有自己坚持的理由――3万千瓦装机的生物质电厂达产运行,每年需种植的灌木能治沙10万亩,每年可形成碳汇10万吨,可减排二氧化碳25万吨。同时为当地农牧民创造绿色就业岗位7000多个,实现人均增收1万多元。这是多么值得追求的事业啊。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李京陆在沙漠的低碳实践已上升为碳吸收、碳减排、碳捕集“三碳循环”:通过种植灌木获得生物质并维护治沙成果,通过生物质发电改善能源结构,通过捕捉发电烟气中的二氧化碳生产螺旋藻。

记者在厂区看到,牧民交售的长长沙柳枝通过切割、破碎通过焚烧完成热电转化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是直接排入空气,而是通过管道接入水中,再通过碳棒进行粉碎实现充分融解,用于螺旋藻的培植。目前,这一利用电厂排放烟气养殖螺旋藻的项目基本成型,电厂二氧化碳的捕集率已达到60%以上,年产螺旋藻100吨以上。

“我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在山西开拓螺旋藻市场,从营养品到药品,全产业链进入。”李京陆说。

在很多治沙专家眼里,“生物质电厂+沙地造林+螺旋藻养殖大棚”的样本完全能够推广,“三碳循环”无疑是荒漠化治理的一条新路。目前,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打造的沙、林、电、藻一体化生态工程,已让毛乌素沙地从零产出变为每亩产出3000元。李京陆黄沙里的绿色畅想正在“着陆”。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