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知识]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2013年03月29日19:3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好氧 环境保护 有机物 生化耗氧量 降解作用 水资源循环 捕食性 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种类 有机农药

近十年来,西方国家悄然出现一股范围广泛的社会运动,这就是“绿色运动”,它包括生态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和平运动、反战和反核运动等等,参加者大部分是不满社会现状而主张变革的人。许多国家出现了“绿色运动”的组织,号称“绿党”,也有的称“环境党”。“绿色运动”和“绿党”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因时因地而异,但也有一些共同观点,其中在环境方面的观点是,强调必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使人类有一个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自下而上的空间。认为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在日益恶化,现在的情景令人担忧:不少动物遭到灭绝、大量植物和原始森林已被砍毁、化学废物堆积如山,有毒物质大量泄露、河流和海岸正变为阴沟,气候反常,酸雨出现等等。人类在一个成熟的工业消费社会中,正濒临精神和理智崩溃的边缘。人类的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制止这种危险现象继续发展和蔓延,否则将导致人类的自杀。人们认为,生态高于一切,要采取各种行动,维护生态平衡。当然,人们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杞人忧天,事实是人类与地球共存亡。

我国的环境污染现也令人担忧,污染程度已相当于发达国家50~60年代的严重时期。1990年,大约有77%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约在58%左右;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流入水域,造成城市河段水体污染严重;湖泊的富营养化加剧;原来清澈透明的水体,变得污黑混浊,臭气熏天;原来鱼儿漫游,现在鱼虾减少,从受到污染的河中打捞上来的鱼,人根本没法吃,有的鱼做熟了以后,满锅都是机油味。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河水污染发臭,鱼虾绝迹,变成了举世闻名的臭河。我国的环境质量近年来逐年下降,再加上乡镇工业异军突起,特别是一些生产医药、染料、农药、造纸、化肥、电镀等项目纷纷上马,这些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危害很大,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很多企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限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加强环境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是一项关系到子孙的大业。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利用微生物在处理环境污染物和环境监测等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有奇特的作用。
  当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时,就会被异养微生物分解利用,其代谢产物又会被自养微生物利用,最后捕食性原生动物也会迅速发展,通过它们的共同作用,最后使污水得到净化。然而,它们的生命活动要消耗氧,而氧的消耗速度要比补充的速度快,因此,有机物的污染对自然水体的基本效应,就是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减少。
  污水中有机物的多少,一般可用生化耗氧量(BOD)表示,它是指在特定时间和温度下,微生物好氧过程中氧化一升污水中的有机物所需氧的毫克数。生化耗氧量值的大小取决于水中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数量,常用它判断水的污染程度,以及水处理过程中基质分解的速度和水的净化水平,也作为水质的监测指标而被广泛应用。
  生活污水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各种洗涤水和粪便水等渗入地下或流入自然水体,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有机物、无机物、有毒物不卫生的物质,还有微生物,尤其是可引发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这些污水进入地表水或地下水,都会使水质受到污染,从而使生活用水丧失了可饮性,水生生物遭受毒害,水产资源受到破坏。
  生活污水处理就是创造条件,加快自然水体的自然净化过程,消除污染物,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后,再排入天然水源,以保证水资源循环使用。处理方法分为好氧法和厌氧法两大类。
  好氧法是目前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重要方法,它又分为活性污泥法、生物膜过滤法、氧化塘法以及土地灌溉法等,其中每种方法都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者的联合作用,而生物法主要是去除污水中的胶状物、可溶性有机物、无机物及各种毒物,并使病原微生物死亡。由于生物法效率高、费用低,在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时被广泛采用。
  另外,微生物对化学农药也有降解作用。各种除莠剂、杀虫剂、杀菌剂、杀软体动物剂、杀鼠剂等农药,在制造、运输和使用过程 ,对环境有很大污染。我国每年要使用50多万吨农药,其利用率只有10%,大量 农药残留在土壤中,有的被土壤吸附,有的附着在农产品上,有的则经水、气传播和扩散,引起全球性环境污染。
  化学合成的有机农药一般都很稳定,甚至能在土壤中残留十年之久。但环境中的农药仍可被微生物降解。试验表明,绝大多数有机农药都能被微生物降解,只是降解快慢不同。降职降解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主要有细菌、霉菌、酵母和少数放线菌。有机农药中含砷者对人畜毒害是很大的。土壤中的有机砷农药,经微生物作用转化成高砷无机化合物后,被吸附在土壤的无机胶体上,很少能被植物吸收,也就不易进入人畜食物链。由于含砷类农药毒性大,不易降解,故很少使用。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