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图为寄养在云南野生动物园的大熊猫思嘉。(资料照片)
据新华社深圳12月17日电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熊猫种群演化史及适应性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美国《自然·遗传学》上。该研究通过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方法描绘出了熊猫完整的演化史轮廓,并指出人类活动是造成熊猫濒危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为其他濒危动物建立了一种较好的评价和保护方法。
熊猫演化的谱系历史可以追溯到800万年前。现在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600只。在该项研究中,科研人员依据基因组信息确定现有的熊猫可划分为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凉山三个遗传系,通过构建大熊猫从起源到如今的演化历史,揭示出期间所经历的两次种群扩张、两次瓶颈和两次种群分化现象。
此外,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大熊猫的种群波动,但近期的人类活动则是导致熊猫种群分化和数量严重下降的主要因素。
华大基因该项目负责人赵山岑表示:“早在800万年前大熊猫就已经出现了,曾经在秦代之前还一度繁盛,而如今却已濒临灭绝。我们采用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的方法,结合诸多古生物学及历史学证据,描绘了熊猫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演化历史,熊猫在当前几个山系的种群结构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不同适应性策略,为熊猫保护提供一定方向,为其他濒危动物的评价与保护提供方法。”(记者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