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护动物名录24年没更新 湿地保护落后欧美40年

2012年12月14日09:2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湿地公约 湿地保护 名录 东方白鹳 黄喉噪鹛 繁殖鸟 湿地公园 湿地自然保护区 白鹳 鸟类

张正旺 中国鸟类学会秘书长 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教授

张正旺 中国鸟类学会秘书长 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教授

12月10日至13日,新京报连续推出9个版“东方白鹳繁殖地、迁徙地、越冬地全国调查”。

调查得知,栖息地被破坏和商业利益猎杀,是导致东方白鹳濒危、候鸟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近日,新京报记者对话业界权威专家张正旺、解焱,试图探究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保护候鸟的解决之道。

【谈湿地保护】

我国湿地保护落后欧美40年

新京报:20只东方白鹳在天津北大港湿地被毒杀,对它们的种群是否有影响?

张正旺:死亡20只东方白鹳,对种群影响很大。全世界也就2000多只,20只都接近1%了,按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一个地方如果濒危物种能达到1%,甚至都能够成为国际重要湿地了,所以1%是一个很大的数据。所幸这次发现早、救助及时,不然会有更大的悲剧发生。

新京报:东方白鹳的数据,不少仍是很多年前的。在我国,鸟类数量是每年都有统计吗?

张正旺:不是。我国第一次野生动物普查是1995年到2000年,现在正进行第二次野生动物普查。英美等国家做得很好,每年统计一次。这种统计除了专家之外,还吸收大量民间力量。比如北美有个繁殖鸟的统计。把全国分为好多单元,一拨人负责一块儿,这样效率很高,得出的结果准确。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做,只是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由各省调查,再把数据汇总。但是我们国家专业人员极度不足。光西藏、新疆,调查起来就非常困难。所以我国十年或五年搞一次普查,每年选一些重点地区监测,这是未来比较理想的发展方向。

新京报:你曾说湿地破坏是候鸟致死的头号杀手,那么外国的湿地保护现状如何?

张正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1956年建立的,而国际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872年就建立了,晚了84年;对湿地的保护,欧美国家也起步较早,上世纪50年代,它们就开始对湿地保护,我国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落后欧美约40年。但在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之后,我国也建立了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

【谈保护名录】

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4年没更新

新京报:为什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中,只有“白鹳”而没有“东方白鹳”?

张正旺:1988年,有关部门制定保护名单时,白鹳有两个种群,一个在新疆,一个在我国东部,它们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亚种,主要区别是嘴的颜色不同。后来,这两个种群分成了两个物种,分别称为白鹳和东方白鹳。目前新疆的白鹳种群已消失多年。我国认定一个物种是否在国内灭绝,需要30年以上无观测记录。新疆那个已20多年没被发现了。

新京报:既然这样,为何不更新保护名录?

张正旺: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国的保护名录是1988年公布的,到现在已24年了,一直没更新。其实不仅是东方白鹳,不少很濒危的物种都没有加入到保护名单里。比如栗斑腹鹀、黄喉噪鹛,这两种鸟在全国都不超过300只,却没有进入保护名单。有些原先不是很濒危的鸟,现在变得濒危了。

新京报:专家们有没有呼吁过?

张正旺:从1988年公布起,我们一直呼吁,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早调整名录。不光鸟类,兽类也需要调整。我国一些名单也没有同国际接轨。

国家林业局也组织过两次论证,一次是90年代,一次是2010年,我参加到其中鸟类名录调整论证,包括哪些鸟类要新增,哪些鸟类要调整级别之类,专家说得都很详细,但不知什么原因,论证完就没下文了。所以应该根据资源的变动情况,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要及时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名录调整和修订。

新京报:不及时更新名录的影响和后果是什么?

张正旺:不同保护级别保护力度不同,如果遇到伤害,执法力度也不同。另一方面,对名录及时调整,能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如果没有及时更新,那么对目前的资源状况、变化的情况得不到第一手信息,将来直接影响到保护和管理。包括我们专家用的一些候鸟数据,由于缺乏研究,不得不用十多年前的数据。(易方兴)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