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生存环境日趋恶劣 江豚种群数锐减低于熊猫

2012年11月22日15:0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长江江豚 种群数量 长江中下游 长江渔业 长江禁渔 长江下游 鱼种 禁渔 环境恶化 放鱼

11月16日上午,启东江海交汇处,细雨中,一头经多方救护痊愈的江豚被放归江海。望着围绕放生船游了几个来回后才恋恋不舍游远的可爱江豚,参与救护的专家和社会热心人士却高兴不起来:江豚等长江珍稀鱼种生存环境日趋恶劣,水中“活化石”正加速消减,昔日“江豚涌浪高”的诗情画意可能成为绝唱。

十几天前,这头江豚被海门渔民发现搁浅海滩,身上有4处严重外伤,放归后又再次搁浅,渔民只得向南通海底世界求助,几天过去江豚伤情却迟迟不见好转。江豚专家、中科院武汉水生所白鳍豚馆馆长赵庆中急赴南通,千里营救。治疗期间,这只江豚曾发生伤口病变、皮肤化脓和进食困难等危情,在专家的指导与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江豚最终转危为安。

赵馆长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这头回归自然的江豚是幸运的,但更多像它一样的长江珍稀鱼种正经历不幸。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由于长江水生态改变、环境恶化以及人们的大肆捕杀、误伤,江豚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数量越来越少。不久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着手对长江江豚进行专项科考,4天仅发现了7头。

“江豚减少的速度快得惊人啊!”赵庆中一脸愁云地告诉记者。最新资料显示,目前长江江豚大概只有1200至1400头,已经低于熊猫的数量,不到20年前种群数量的一半。今年3月以来,从长江到珠江口海域连续出现江豚密集死亡事件,先后有12头江豚死于非命。望着宽阔的江面,南通渔民老贲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过去打鱼时,经常会看见成群结对的江豚跃出江面嬉戏,而现在是几年也看不见一头喽。”

和江豚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等珍稀鱼种,这类鱼种近十年来在长江中已极为少见,有的已基本消失。有数据表明,长江江苏段的鱼类已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61种锐减到100种左右,三成多江鱼在短短30年间销声匿迹。环境污染、无节制捕捞、大肆挖沙等破坏性行为,将越来越多的珍稀鱼种推向了绝境。著名鱼类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痛心地说,“如果按照现有的速度持续衰退,40年之内,长江淡水鱼类有可能灭种!”

“长江水环境的恶化,是造成长江珍稀鱼种锐减的主要原因。”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指出,目前很多入江河道遭受来自工厂和农田的有毒废物的严重污染,引起一些鱼种慢性中毒或因疾病死亡。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引起超低水位、饵料资源枯竭,也造成不少大型水生物种比如江豚因营养不良活活饿死。

“大规模非法捕捞严重破坏长江渔业生态,无异于杀鸡取卵。”曹文宣介绍,上世纪50年代,长江中下游鱼类天然捕捞量为每年40万吨,而现在仅10万吨左右,新的电捕鱼、密眼迷魂阵等“斩尽杀绝”式违法捕捞行为愈演愈烈。“现在渔网的网眼越来越小,连鱼孙子都打上来了!”渔民老贲感叹。

此外,长江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也增加了误伤珍稀鱼种的概率。赵庆中说,各类大船纷纷驶进长江水面,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水生动物带来了强烈的生存危机。刚刚获得救助的这头江豚,可能就是被轮船所伤。

令人欣慰的是,长江珍稀鱼种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劣已引起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正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予以拯救、保护。自2002年起,我国对葛洲坝以下至长江入海口水域(中下游)全面实行禁渔制度,规定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除实行捕捞限额专项管理的刀鱼和凤尾鱼捕捞外,禁止所有捕捞作业。2009年农业部还专门成立长江特编渔政执法船队,调动沿线相关省(市)渔政船,集中在违规行为多发水域、管理薄弱江段、省际交界水域同步开展禁渔检查。十年来,“政府领导、渔业部门主导、相关部门配合、群众参与、新闻媒体监督”的良性保障体系已经形成。

在“禁渔”的同时,还大力引导“放鱼”。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资源室副主任张彤晴表示,渔政部门近年进行人工繁殖科技攻关,在鱼种繁育上已部分成功,实施有步骤的人工增殖放流,取得了良好效果。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长江禁渔水域累计共投入放流资金2.64亿元,放流苗种45.6亿尾。

省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已建立禁渔养生、生态养殖、放鱼养水、渔政监管等“以渔活水”生态养护机制,重点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区、网围养殖监管、增殖放流平台、渔政监管体系等项目,促进了长江下游水域生态环境优化与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专家指出,禁渔10年,给鱼类繁衍以充足时间,长江主要经济鱼种得以增殖两三个世代,鱼类种群数量明显增长。这些积极举措如果持续有效实施,长江就有可能再现“江豚涌浪高”壮景。 本报记者 陈明 付奇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