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十优先” 创造新奇迹(组图)

2011年06月15日17:0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清洁生产审核 入湖河流 循环经济试点 环保设施 河长 环保立法 河长制 十优先 2009年 治污

在制定法律法规时,优先进行环保立法

在编制发展规划时,优先编制环保规划

在做出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境影响

在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清洁产业

在利用有限资源时,优先节约环境资源

在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进行环境评估

在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时,优先增加环保开支

在建设公共设施时,优先安排环保设施

在进行技术改造时,优先采用环保型技术

在考核发展政绩时,优先考核环保指标

核心提示

2010年,GDP达4万亿元,名列全国第二,连续4年节能减排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在中国经济大省江苏省的这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并非“冤家对头”,而是相得益彰,共生共荣。

曾经每平方公里环境负荷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5倍的江苏何以能够成功治理太湖流域蓝藻暴发,进而完成生态大逆转?如何在短短4年时间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

记者近日赴当地深入采访,一探其中奥秘。

6月5日,端午节前一天。位于无锡的太湖内湖蠡湖长广溪生态湿地公园里,人流如织。站在石桥上远眺湖面,碧波万顷,澄澈如镜。

而4年前的5月29日,包括这里的太湖流域曾大面积暴发蓝藻,异味扑鼻,整个无锡面临“守着太湖没水喝”的窘境,一度舆论哗然。

“这一记警钟使全省上下痛彻心扉,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冲突,已成为制约江苏科学持续发展的最大软肋。”江苏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称,由此,江苏围绕环保“十优先”战略部署,全面打响“铁腕治污”攻坚战,从立法规范、机制创新、市场杠杆等多角度入手,用4年时间,完成了一次令人惊叹的“生态大逆转”。

太湖“水危机”

凸显环保优先紧迫性

“实际上,环保‘十优先’战略方针,早在2006年江苏省召开环境保护大会时就已提出。”有关负责人称,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大会上明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项目建设中,都要全面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中国环境报》江苏记者站站长高杰参加过这次会议。据他回忆,“十优先”出台伊始,全省各方的意见并不统一:“不乏干部官员或者人大代表质疑,认为将环保工作凌驾于所有部门、行业之上,其权力会过分集中,不利于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

之后不久,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由此带来的“水危机”,触痛了全体江苏人的神经,也从一个反面佐证了环保优先的紧迫性。此刻,环保“十优先”凸显出思路的前瞻性和决策的科学性,逐步转变为各方共识。

4年过去,江苏在环保治理上已实现从过去“单一”发力到全省“一盘棋”推动的转变,严格执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三种手段,完善倒逼、约束和激励三个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节能减排的良性互动局面。

推行“河长制”

编织全省治污一张网

6月3日,距“世界环境日”还有两天。

这一天,江苏省暨南京市“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大会举行,启动仪式上,专场放映了全国首部保护水资源的环保电影《河长》。

《河长》以无锡市推行的“河长制”为背景,展现了江苏在实行“科学治水、铁腕治污”过程中,政府和民众淘汰落后产能、走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之路的决心和行动。

这是太湖“水危机”后,无锡市党委政府在全国首创了一项环保治污举措。“河长”主要职责是督办河流水质的改善工作,一河一策,逐条治理。同时无锡市还配套出台相关问责办法,治污不力者将面临一票否决和严厉问责。

“河长”一词,起源于2007年8月。当时,江苏省委常委、时任无锡市委书记的杨卫泽“走马上任”,担任了当地直湖港“河长”,市长毛小平任梁溪河“河长”。全市64名党政一把手,全部“分片包干”,各自担任了一条河流的“河长”。

2007年当年,无锡市沿太湖37个排污口全面封堵;2008年,全市23条主要入湖河道沿岸170个排污口被强制封堵,市区4568家单位全面截污,无锡市开发开放园区的所有工业和生活污水被全部接管处理。

吴寿鑫是无锡市的一位退休教师,家住冷渎港畔。他有一本独特的“水日记”,详细记录着河流的变化2007年冷渎港全年呈黑臭或略有黑臭的天数为220天,占全年天数的60.4%;2008河水呈黑臭或略有黑臭的天数为82天;2009年的异常天数降到了70天以下。

2008年,“河长制”在江苏全省推广。省里成立正厅级的太湖办,陆续为辖区内1500多条河流配上了“河长”。

包括时任省长罗志军在内的15位省级、厅级官员一起,成为首批太湖入湖河流的“河长”。省财政为此每年安排了20亿元的太湖专项治理资金,并确保太湖流域每年新增财力的10%-20%专项用于太湖治理。

如今,“河长制”已在江苏全省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纵向上至省委书记、省长,下至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横向从省委、省政府开始,发改、经贸、财政、规划、建设、国土、城管、工商、公安等12个部门各有分工,通力协作。

江苏省环保厅最新数据显示:太湖15条主要入湖河流劣V类条数从2007年的9条下降到2009年的1条;2010年应急预警期间,蓝藻水华共发生78次,较2009年和2008年分别减少了30次和22次,连续完成国家下达的“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太湖水体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目标任务。

“五色评级”

“绿牌”优先 “黑牌”停贷

2009年6月10日,对苏州市博爱化工有限公司、安容金属涂装(苏州)有限公司等企业来说,是相当“寒冷”的一天。

这一天,苏州市环保局公布了“2008年度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评级”最新结果:765家参评企业中,绿色企业319家,蓝色企业339家,黄色企业95家,红色企业7家,黑色企业5家,博爱化工和安容金属涂装“不幸”成为黑色企业中的五分之二。

苏州市环保局副局长王承武说,“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评级”俗称“五色评级”,这是全国首创的企业环境行为评估模式。根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划分为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个等级,依次用绿色、蓝色、黄色、红色、黑色标示。

王承武说,企业被挂上“黑牌”,不止意味着面上无光,而且会带来直接损失银行会即刻追回已发放的贷款,而且在未来一年内,暂停对企业放贷。

而获得“绿牌”的企业,则会获得一系列利好,包括优先安排环保专项资金项目、银行优先核准放贷、享受上市环保核查手续减免等等。两者待遇无疑有天渊之别。苏州工业园区环保局副局长许绍杰告诉记者,“利用‘五色评级’,客观上撬动了环保优先的金融杠杆,有利于促使企业自觉提升污染治理的力度和水平。”

2009年,这种被形象称为“绿色信贷”的环保约束机制,在江苏省内全面推广,并以每年约10%的增速,逐步囊括各地被纳入污染源普查统计的企业。

同一年,无锡市还在全国率先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将所有环境污染损害都纳入环境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为环保优先的金融杠杆再加“砝码”。迄今为止,全市已有200多家企业投保,累计收取保费近400万元,保险责任限额超过2亿元。一旦这些企业出现重大污染,受害的群众可以及时得到合理赔偿。

生态成抓手

淘汰落后产能 狠抓新兴产业

2010年底,无锡市正式通过国家级的考核验收,连同先期通过考核的江阴市、宜兴市,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城市。

无锡市环保局局长刘亚民说,自从遭遇太湖蓝藻爆发事件后,无锡通过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减污增绿”,近年来的“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工作力度和环境改善速度,都是以前不可比拟的”。

据介绍,4年来,无锡市累计关停“五小”及“三高两低”生产企业1703家,整改达标企业567家,“关停并转迁”沿湖企业53家。

而在江苏各地,同样的生态倒逼转型都在陆续启动“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关闭化工生产企业4750家,占全省化工生产企业总数的1/3左右,累计淘汰落后炼铁505万吨、炼钢657.2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723.094万千瓦、淘汰落后水泥3251万吨。

淘汰落后产能的“B面”,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仍以无锡市为例,目前已有9个工业园区、57家工业企业开展省、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85个。80多家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1200多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持续“减污增绿”,无锡市已初现转型发展对城市生态的反哺效应。

无锡市生态倒逼的另一只手是抓创新产业发展,以“硅谷、液晶谷、生物(医药)谷”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软件及服务外包、动漫创意设计、现代传媒等“零污染”产业快速成长。

至去年底,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增加到43.5%,居全省首位。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江苏省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9%,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2∶53.2∶40.6。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