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问题面临形势严峻 须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2011年01月10日13:3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战略研究成果 科学发展观 核与辐射 环境与发展 环境总体 环境目标 环境友好型 环境承载力 环境问题 减少污染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记者: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将环境形势概括为“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我们知道,社会各界对环境形势的判断一直有些争论。您怎么看待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

徐匡迪:对环境形势的科学判断直接关系到我国重大环境决策和部署。经过多年努力,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两项约束性指标已如期完成,这些成绩应当予以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我国的环境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是全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还没有走到改善环境质量的“拐点”,环境保护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关于环境形势的判断,战略研究课题组斟酌、争论了很长时间。可能争论双方从各自角度出发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觉得在战略研究中还是应该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从实际出发,承认客观现实,这才是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因此用四句话概括了当前的环保形势:“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战略研究课题组还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的特征进行研究,分阶段提出了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的战略目标。我们预计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到2030年可以基本完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压力是非常大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完成后,环境的压力才会逐步减轻。我国要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但环境承载力又非常有限,这就是中国特色。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由消费带来的污染也在增加。现在广大人民群众温饱问题才刚刚解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环境和资源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瓶颈和制约,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才能解决。我们在研究中提出,我国环境形势面临的压力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这个观点也得到大家的认同。

记者: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报告有600多万字,汇集了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的力量,从战略层面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您认为本次研究成果具有哪些特点?

徐匡迪:这次战略研究在对我国环境形势的紧迫性、严峻性的基本认识下,系统回顾了我国30多年的环保工作历程,深入分析了环境问题成因,认真总结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一些较为深刻的共识,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战略思想、方针、目标、任务和措施。在环保方针目标、环保政策措施等诸多方面做了新思考、新探索、新概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建议。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是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为主线的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思路,总结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发展道路的惨痛教训,提出了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重大命题,明确了内涵,形成了正确处理六大关系和建设六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框架体系。

二是明确了环保是国家战略而不是部门战略的较高定位,使整个研究从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来深刻揭示和剖析长期困扰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若干全局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从国家层次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政治、国际等各领域的发展和需求,提出解决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宏观战略思想、目标、措施和建议。

三是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土壤、生态保护、物种资源、核与辐射等环境要素战略研究,城市、农村、工业、能源与温室气体、环境与健康等领域环境战略研究,涉及法制、体制、区划、投入、环境经济政策、公众参与等保障战略以及七个省(区、市)环境战略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任务、保障措施和重要建议。

四是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国内研究与国际研究成果相结合,针对当前环境保护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讨论、反复论证。参与这项研究的专家学者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个观点、每个数据,确保研究成果内容丰富、基础扎实、资料翔实,成果具有较高的可参考性和可操作性。

记者:下一步如何做好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工作?

徐匡迪:宏观战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来之不易;进一步应用好这些成果,非常必要。战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生态环保的新举措、新政策,将更有利于推动今后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为党中央、国务院进行环境保护重大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在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中,中国工程院将继续与环保部及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利用中国工程院在工程技术领域的独特优势,积极运用战略研究成果。我们要积极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绿色产业发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要对环境宏观战略研究中涉及的一些环境工程技术难题开展深入研究,组织专家开展技术攻关,为破解环境保护难题提供技术保障。要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宣传战略研究成果,普及环保技术知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环保。(记者 武卫政)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