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总投资4.8亿元的一个大型人工阻沙生态屏障项目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启动实施,它将以上百万亩林带来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的“握手”之势。
由于气候干燥、大风肆虐、人类活动等影响,横贯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梭梭林等植被面积持续减少,黄沙以每年15米至20米的速度南侵、向腾格里沙漠靠拢,使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形成3处明显的“握手”地带。
据了解,此次启动实施的大型人工阻沙生态屏障工程——巴丹吉林沙漠综合治理项目位于“握手”尤为明显的雅布赖山一带。这项工程主要采取生物固沙与工程固沙相结合的措施,在两大沙漠之间封沙育林96万亩、人工造林40万亩、机械压沙12万亩,最终将以封沙育林带、人工生态绿洲带阻断两大沙漠“握手”,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面积为4.43万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端的阿拉善盟境内,面积为4.27万平方公里的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大部分布在阿拉善盟境内,一部分在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内蒙古林业厅2002年根据卫星监测结果结合地面调查绘制的《内蒙古自治区沙漠化土地现状图》显示,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呈“握手”之势。专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在强北风的作用下,巴丹吉林沙漠的流动沙丘南侵所致。
同时,人为的滥采滥牧和连年的气候干旱,使两大沙漠之间的地域植被遭到破坏,是两“握手”的另一主因。50年前,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曾分布有40多万公顷梭梭林,现在只剩下20多万公顷,由于缺少了植物的阻挡,南下的流动沙丘畅通无阻。
两大沙漠的“握手”,目前的主要后果是影响它们之间数千牧民的生产生活。为此,近年来在国家财政支持下,阿拉善盟相继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草场保护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等项目,采取网格化固定沙丘、飞播种草、植树造林等措施,利用植被封锁沙漠边缘,已经对沙漠的推移起到不小的遏制作用。 (记者贾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