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保护臭氧层国际日的致辞
2009年9月16日
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商定的环境目标和指标。过去40年来,各国商定了数量可观的多边环境协定;其中《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尤其是其《蒙特利尔议定书》最为引人注目。修复和恢复地球保护层的这一文书以其获得资助和付诸实施的方式,成为事在人为的励志榜样。
今年的纪念活动还标志着另一个里程碑:世界上最年轻的民主国家东帝汶交存了公约和议定书的加入文书。在今天之前,东帝汶是唯一没有参加保护臭氧层制度的国家。如今,公约和议定书已实现普遍参与,在交存秘书长的数百个条约中独一无二。东帝汶的行动有力地说明,全球人民万众一心,不仅要解决臭氧消耗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其他紧迫的多边挑战,气候变化就是其中突出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1990年以来,被称为氟氯化碳或CFC的物质被淘汰,减缓气候变化进程多达12年。国际社会在氟氯化碳上的合作适时地证明,只要目标一致、统一行动,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我们这个星球造成的风险,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更安全的世界。在筹备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时,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经验教训。
几星期前,《蒙特利尔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专家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制定战略,以处理造成气候变化的一组化学物质。简称HFC的氢氟碳化合物常被用来取代泡沫塑料、制冷和空调系统中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如若广泛使用,会在2050年之前极大地促成气候变化,从而削弱人们为减少较为熟悉的温室气体(主要是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 所作的努力。
凭借协同努力,臭氧和气候条约可以事半功倍,促进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能产生其他效益,例如,提高工业和家庭活动和设备的能效,促成在废物管理和人类健康等领域对化学品进行更广泛的控制。
保护臭氧层国际日比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早到大约80天。各国政府必须利用这一机会,订定一个雄心勃勃、全面和公平的新气候协议。如果不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全世界将会面临深刻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蒙特利尔议定书》给予我们强烈启示,那就是,对重大的全球挑战采取行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其财政和人类福祉效益必定会超过成本。
背景资料: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25公里至30公里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舒适生活的追求,制冷剂、发泡剂、喷射剂等化学制品被大量使用。这些制品中含有大量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如氯氟烃和含溴氟烃等,它们的大量排放对臭氧层构成严重威胁。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2003年,该空洞面积一度达到2900万平方公里的历史最高纪录。
臭氧层耗减的直接结果是:大气层中的臭氧含量每减少1%,地面受太阳紫外线的辐射量就增加2%,患皮肤癌的人就会增加5%至7%。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可使农作物叶片受损,抑制农作物光合作用,改变农作物细胞内的遗传基因和再生能力,导致农产品减产或质量劣化。过量的紫外线还会杀死水中的微生物,造成某些物种灭绝。
为了有效地保护臭氧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各种国际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旨在全球范围内限制并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
1987年9月16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国际臭氧层保护大会,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对控制全球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量和使用提出了具体要求。1995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9月16日作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要求《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有缔约方采取具体行动纪念这个日子。至2007年9月,已有191个国家签署了这一议定书。中国在1991年成为议定书缔约方。
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蓝天,保护地球生命。20多年来,通过议定书各缔约方的共同努力,全球已成功地削减了95%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