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周玮、顾虹)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0多位海内外专家和代表6日会聚北京,就中国和欧盟的气候变化应对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关经验进行讨论。
由发展改革委和环保总局共同举办的“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上,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说,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位居世界前列,仅特有种子植物就有17300种,特有脊椎动物667种。然而,由于受人为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生态系统正处于不断退化过程,功能也在不断丧失;很多种群在数量上急剧下降,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其中一些已经低于最小存活种群数量,物种受威胁程度远远超过预计。
多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吴晓青介绍,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展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国际履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395个,总面积151.5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2%。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同时,通过植树造林,实施污染控制政策,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等措施,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中国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研究刚刚起步,任务还十分艰巨。不仅需要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努力提高环保工作水平;也需要在国际合作中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理念和技术。”吴晓青表示,今后将着力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原则下,尽快启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制定,指导国内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工作。
二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能力建设。针对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强化预警监督,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监测体系,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整体能力。
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应大力扶持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和管理课题的研究,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行动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四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互相学习研究成果与经验,提高中国的应对能力与水平。
五是推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使更多人意识到气候变化的潜在威胁,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