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的特大雪灾,再次敲响了气候变化的警钟,值得全世界反思。
世界气象组织日前发表的新闻公报表明,这场特大异常雪灾,同此前发生的伊拉克暴雪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一样,其“幕后黑手”是去年秋天生成、影响渐强的拉尼娜现象。换言之,突降中国的雪灾,仅仅是世界气候异常的后果之一,并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
这场雪灾的最大特点,不仅仅在于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更在于它的极端异常—— 它不是降在中国本应下雪的北方,而是发生在冬天罕见雪花的江南亚热带地区。由于猝不及防,雪灾造成的损失就格外巨大。仅据不完全统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已造成上百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
包括中国雪灾在内的系列气候异常事件提醒世人:应对天气变化已经不是什么未雨绸缪的长远话题,而是兵临城下的当务之急。如果人们还停留在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将饱尝“不预则废”的恶果。
应对气候变化,当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是世界各国加强合作,通过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提高监测、预测水平,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建立全球联动预警机制;二是改革现有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之更加绿色、环保和节俭,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干扰,减缓气候变化的步伐。
在防灾减灾方面,发展中国家尤其要提高警惕、优先考虑。发生在中国的特大雪灾告诉世人,在异常天气面前,监测能力越是薄弱,基础设施越是落后,生活物资、医疗设备和能源储备越是不足,其抗灾能力就越差,而遭受的损失就越大。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改善民生的同时,不应忘了防灾抗灾能力的建设。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达国家责无旁贷,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其首要责任。从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源上看,数百年前就开始工业化,并凭借掠夺全球资源、能源而率先富裕起来的发达国家,其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异的“贡献率”最大;从对全球物质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人均量最高;从遏制气候异常的能力上来讲,技术领先、设备先进、信息发达、资金雄厚的发达国家行动力最强。因此,发达国家如果再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推三阻四,再在技术、资源援助等关键性问题上斤斤计较,将义理难容。
联合国救灾机构“国际减灾战略”发出警告,所谓的“怪天气”正变得越来越普通,越来越多的异常天气将成为“正常”现象。因此,全球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更加紧迫。去年12月巴厘岛会议制定的巴厘岛路线图仅仅是一个起点,为了在未来两年内就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安排达成协议,国际社会仍需进行大量实质性的磋商和谈判。发展中国家能否有效参与这一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达国家是否在资金和技术援助方面采取实质性行动。(赵永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