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遏制互联网侵权长路漫漫
网络时代,是一个倡导知识共享和开放的时代,百度问题也是互联网时代资源分享类网站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尽管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步伐一日日加快,网民数量也与日俱增,但侵权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法律规范的缺失,监管的不到位,以及互联网诚信体系的不健全都是重要原因。将小区业主的姓名、电话、住址上传到网上,显然涉嫌侵犯公民和他人的隐私权。我国在2009年修订了刑法,增加了二百五十三条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两项新罪,但遗憾的是,却没有相应的民事法律或行政法律的修订或增加这方面的规定,这种法律救济的模式显然有问题。
从现行法律来看,“避风港原则”也存在自由裁量权过大的缺陷,由此,导致了侵权纠纷争议很大。
适用“避风港原则”的关键是被告有否“明知,应知”。百度文库屡屡卷入的侵权诉讼,原告认为,明知这种经营模式有风险还做,即属于“明知”。百度则认为,所谓“明知”,是要明知具体的作品有否侵权。法律条例上的争议在维权的交锋中暴露无遗。
与此同时,侵权事件的屡屡发生也与网友长期养成的免费心态以及网民的法律意识不强有关。尽管业界对百度文库的讨伐义愤填膺,但不少网友还是非常支持“百度文库”等“免费”的互联网资源。从下载图书的网页的留言上也可以看到,网民在下载内容时大多欢欣鼓舞,赞扬上传者的“功德无量”,鲜有人提及“盗版”,至于“版权”问题,更是提之甚少。而从“3600名业主住址和电话被贴上百度”事件来看,传播者似乎还并未意识到擅自发布信息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并未意识到该行为的严重影响和后果。
从上述事件来看,解决互联网侵权问题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眼下有必要抓住这个典型事件来一次追根寻源,进行一次全民法律知识的普及。同时,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也亟待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的也应尽快出台。如果不从根本解决问题,最终的结局肯定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侵权现象即便不在百度出现,也会在互联网某个其他角落里发生。(通信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