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央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盈利能力普遍增强,资产运行效率普遍提高。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3.7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368.8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利润7546.9亿元,增长18.2%,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重点行业贡献突出
从行业来看,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等重点行业贡献突出。军工、电力、机械、建筑、商贸企业实现利润增幅均在20%以上,通信、冶金、矿业、石油石化企业增势平稳,钢铁行业实现利润止跌回升。
煤炭产销规模显著扩大。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生产原煤达2.93亿吨,增长18.1%。神华集团煤炭产销量均突破2亿吨,中煤能源集团销售量突破1亿吨。电力总装机容量增加,电力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五大发电企业去年年末总装机容量达到2.43万亿千瓦时,比2002年底翻了一番,全年完成发电量1.13万亿千瓦时,增长17.1%。石油石化行业利润贡献在一半以上,国家油气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三大石油公司国内外原油产量突破2亿吨,增长4.3%,天然气产量640.8亿立方米,增长21.1%,成品油产量1.72亿吨,增长4.8%;国内加工原油2.72亿吨,增长5%。运输行业支撑水平继续改善,水运企业运输周转量完成2.32万亿吨海里,增长9%;航空企业运输周转量完成236.3亿吨公里,增长12.4%。汽车产销量大幅度增长,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共生产汽车322.9万辆,增长19.2%;销量达到320.9万辆,增长17.9%。造船总量刷新历史纪录,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造船871万载重吨,增长4.2%;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完成造船总量602万载重吨,占全国的43%,成为全球第三大造船集团。
转变增长方式带来高增长
2006年,中央企业发挥表率作用,加快结构调整,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奋力开拓市场。
去年一年,央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其中,钢铁企业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4家钢铁企业生产钢材5607.6万吨,同比增长11%,冷、热轧薄板和镀锌板产量分别增长40.7%和18.5%,线材和螺纹钢产量则分别下降8.1%和14.1%。武钢集团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达到77.3%,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商贸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结构,发展内贸业务。中国五矿集团内贸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已达到60%。电力企业也按照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强了存量的整合和增量的优化。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停运小火电机组48.6万千瓦。中国华能集团总装机容量中30万千瓦以上大型火电机组占75.3%,60万千瓦级机组占到21.9%。
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为中央企业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动力。据了解,机械装备生产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中国一重集团自主研制的1.5万吨水压机热负荷试车取得成功并投入使用。电站设备生产企业主力产品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生产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具备了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生产能力。中国东方电气集团的电站设备生产技术和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产量连续3年排名世界第一。汽车生产企业自主品牌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中国一汽集团自主创新的HQ3、奔腾、威志等品牌轿车和骏威系列中重卡车产品相继投放市场。东风汽车公司EQ1141型载货汽车等商用车获中国汽车自主创新成果评选6项大奖。中央科技型企业开发研究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授权专利406项,比上年增长36.2%。
节能降耗再创新水平,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006年,中央企业积极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活动,以节能降耗为抓手,带动企业结构调整。其中,钢铁企业节能降耗指标进一步优化。武钢集团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2.58千克标煤。宝钢集团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2%。电力企业节能降耗成效进一步显现。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供电每千瓦时煤耗同比下降3.79千克标煤,是公司历史上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中国铝业公司全年累计实现节能73.68万吨标煤,节电2.5亿千瓦时。
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显现。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年在安徽等12个省份全面实现“户户通电”,解决了54.5万个无电户,188万人的用电问题。石油石化企业以保障国家油气安全供应为己任,中国石化集团优化炼化生产运行,在价格倒挂的情况下仍然加大了柴油的进口,有效保障了“三夏”农业用油和南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