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种能力,它将根据市场需求、利用企业资源,发明出新的产品、或是改进已有商品,也可能是重新设计生产工序、提高生产效率,甚至可能体现在不一样的服务过程,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在市场上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差异性,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创新目前被好多企业定义为常规战略行为,并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开发和设备工艺的领域,而是扩展到企业的所有职能层面。比如,在战略的角度上,表现为一种竞争态度、创新精神;在经营管理层面上,表现为科学管理、管理自动化等一系列管理技术的进步;在生产作业层面上,表现为设施、设备、工艺水平的提高;在产品开发层面上,表现为对新技术的开发、储备与应用;在资本层面上,表现为对资本控制和参与资本市场更加自由;在市场营销层面上,表现为营销工程建设和销售技术进步,以对市场的占有和突破更有组织性,更加游刃有余,等等。
创新模式分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是由本企业实现的。这类企业大都拥有公司内专门的研究开发部门,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旦实现创新,往往会成为该类产品的领军人物,带来巨大的经济利润,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模仿创新则在多数情况下是在率先创新者已有的科技成果基础上的"模仿",是在别人工作基础上的进一步努力。模仿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因此模仿应当也必然是一个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模仿与单纯的仿制不同,其根本区别就在于仿制不含有自己的创新成分,而模仿创新具有自己的独创成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技术进步。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其原创性的创新并没有多少,而大量的创新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国实际情况对已有产品的改进。
我国浙江的民营企业大都是原本意义上的原生态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很大程度上都是从模仿起家,凭借企业创始人过人的洞察力和胆识,靠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仿制已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名牌商品,以低廉的价格进入市场,开始创业生涯。以浙江台州为例,有许多企业在创立和发展初期,主要是"抄作业",这时的模仿创新更多地体现在模仿上。这种风险小、投入少、效率高的生产方式,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根基。模仿企业在解剖他人样机的情况下引入自己的技术,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从而获得收益。对体现在商品中的技术,民营企业通过购买产品、解剖设备,进行了解并模仿掌握。对那些无法体现在产品中的技术,通过借助文献资料、高薪外聘员工等交流途径而得到,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成本,使很多小企业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模仿创新成为浙江许多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发展壮大的起点是和当地的文化氛围休戚相关的。首先,浙江地处沿海、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可以接触到许多类别的商品和生产工艺,视野的扩大必然会产生新的想法和欲望,这就成为模仿创新起家的先决条件。其次,浙江文化是一种草根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经商意识,官本位的思想比较淡漠,那里的人们具有美国西部牛仔式的精神,勇于创新、不怕吃苦、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他们善于将设想和市场结合起来,这也是一个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他们看来,创业初期只要能够降低风险,只要有合适的投入产出比、只要能够获得利润,就不一定非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模仿名牌、模仿销路好的产品,在模仿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市场需求作适当调整,往往是打开市场局面的最佳选择。而我国西部的许多企业家常常不屑于模仿,觉得不太高明、难登大雅之堂,一定要等到拥有核心技术的时候才开始创业,这样一方面会失去很多好的盈利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涉及面窄,不利于成就市场繁荣。
当然,产品的选择是成就模仿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采用模仿创新必须分析产品的生命周期。总的来说,当产品处于成长期时,应当是模仿创新启动的最佳时机。在成长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被迅速激发,市场容量急剧扩大,产品技术也开始稳定,同时,产品的功能创新、技术的改进仍有较大空间,这为模仿创新者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度,市场容量开始减小,技术壁垒增强,产品接近更新淘汰,产品功能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空间都小,因此不是进行模仿创新的最好时机。同时,模仿产品的选择还应该和我国消费市场相匹配,因为虽然有些产品在国外已经进入成熟期,可供改进的余地很小,而对于中国来讲,本来就是空白,一切从零开始。实际上是起步晚,但起点高,这样的产品也适合进行模仿创新,产品一经问世,即超越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很有竞争力。
当民营企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模仿创新就应该更加偏重于创新。这时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应该整合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符合企业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创新。除了建立企业自身的研发机构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项目和机制,吸引各地乃至全世界的人才和资金为我所用,不断提高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只有这样,这些民营企业才能获得快速发展。(作者 李燕 西南财经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