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8月13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通报了近3年来就业、升学类诈骗案件的情况。2010年至2013年5月,该院共办理这两类诈骗案79件,涉案数额高达3000余万元。其中,高校招生诈骗案件有39件。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副处长曾静音表示,高校招生诈骗案件手段多样,而依托名校招牌进行招生诈骗是主要方式之一。
在该院近期办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害人李某偶然得知付某能够办理北京大学地空学院5年本硕连读的统招生入学,就为堂妹办理了手续,一次性支付了26万元。为了避免李某疑心,付某还伪造了一枚“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的公章,出具了盖章的收据。随后,付某又将李某的堂妹安排住进了北京大学校内的地下室宿舍中,让其继续等通知。
等了20多天,被害人才发现不仅无法入学,付某也杳无音讯。
“犯罪嫌疑人往往会虚构教学机构、伪造公章,甚至租用知名大学校内宿舍,一步步制造假象让被害人上当。”曾静音说,这种骗术预防起来很容易,稍微一查就会发现北京大学从未有过“地空学院”。
事实上,犯罪嫌疑人所鼓吹的“扩招”、“机动名额”往往子虚乌有,家长们急于求成,总寄希望于犯罪嫌疑人能量大、关系硬,轻信犯罪嫌疑人的吹嘘。尽管骗术拙劣,但犯罪分子年年得逞,案件数量逐年增长。仅2012年下半年,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高考诈骗案就达11起,占到两年来受理该类案件总数的28%。
“就业、升学类诈骗中,95%左右发生在熟人之间。”检察官刘可说,一般都是人托人,中间拐两三道弯,再多的话,“也不好骗了”。
在近两年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承办的高校招生类诈骗案中,有13件是犯罪嫌疑人许诺受害人可以上军校或艺术类院校的诈骗案件。
“许多家长对这类学校招生工作缺乏了解,认为操作空间大。”曾静音说,艺术类院校长期给家长留下的印象就是文化课分数要求低,专业课校方自主权大。因此,不少家长走进“找关系好进”的误区,信任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能力,让犯罪嫌疑人得手。
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二处处长林静发现,在就业、升学类诈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往往谎称自己本人或者亲属是高级官员,或者利用特定的场所以及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员。比如,犯罪嫌疑人会把被害人带到学校或单位等场所中谈事、填表格,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中。
在曾静音承办的案件中,有的学生在入学3年后才发现上当受骗。犯罪嫌疑人承诺他们办本科,其实上的是没有学位、学历的培训班。尽管签的入学协议上写明了“培训”性质,但上课地点、宿舍、甚至出入卡都与其他大学生无异,这更让一些受害人深信不疑。
曾静音提醒,利用名为“学校”、实为公司进行招生,是近年值得警惕的新骗术。
在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受理的一起高考招生诈骗案中,犯罪嫌疑人以“中国军地医学院”的名义招生,谎称该校是中国第四军医大与地方合办,颁发军医大学委培生层次本科毕业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者可以颁发教育部认可的证书,成绩优秀、政治素质高的甚至可以推荐到部队医院就业。
实际上,“中国军地医学院”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并没有招生资质。“这种骗术极具隐蔽性,容易产生规模效应。”曾静音说,这家公司短短两个月内,就以同样的方式骗取了9名被害人24万余元。
“被害人总是有投机心理。”林静说,被害人本身往往不具有被招生、招聘的条件,比如高考成绩低,但总相信通过其他途径能够办成,这就很容易对骗术失于防范。记者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