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让孩子吃上热呼呼的“正餐”是件正事儿
“营养改善计划”所覆盖的学校基本属于西部贫困地区,那里交通不便,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主要生活空间基本在学校,因而让孩子至少吃上一顿像样的正餐,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在最近召开的“第三届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全国学生营养办副主任、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田祖荫介绍“营养改善计划”时说,目前全国农村地区学校基本上有三个供餐模式:学校供餐、企业供餐和家庭或个人托餐。据统计,53%的试点学校采用了学校食堂供餐。在先行一步的宁夏,选择食堂供餐的学校占到了91.4%,企业供餐和农户托餐的学校各占4.3%。
来自试点学校的经验表明:实施以学校为平台的统一供餐,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便于学校的统一管理,又可以相对控制和保障食品安全,可以说是最符合当今中国国情的供餐方式。
然而,已经起步的“营养改善计划”遇到的一个实际难题是:许多学校在做“学生营养餐”时却是“有米无锅”。记者今年曾随“九阳希望厨房”、“春苗营养厨房”援助计划的工作人员到广西的马山、湖北的丹江口进行过实地考察,发现当地一些未经改造的农村学校食堂,做熟一顿饭需要三四个小时。
情况还不仅如此。于明潇在作“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厨房现状”的报告时指出,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主要困难是:没有食堂,学生没有就餐地点、厨房的基础设施简陋、设备不适用、部分地区饮水困难、食堂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没有保证。